内容摘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且在语文课程当中体现尊重生命,关怀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所以,我想通过这堂作文训练课,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感悟;使他们的理解、欣赏、评价和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能够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所思考,有所启示。
关键词:情景 思维 观察 讲述 写作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且在语文课程当中体现尊重生命,关怀人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这是新课改所大力倡导的教学理念。所以,我想通过这堂作文训练课,使学生能够有自己的感悟;使他们的理解、欣赏、评价和表达的能力得到锻炼;使他们能够对自然、社会、人生有所思考,有所启示。要想达到这样的目标,老师必须创设能够触发学生积极思考,能引起情感共鸣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学生才能参照自身,叩问人生,才能有所感悟,才能通过一滴水来映照太阳的光辉。那么寻找能够折射太阳之光辉的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乎课堂之效果,关乎课堂之成败。可能忽略的有时是最重要的,能引起我们重新思考,能给人以心灵的震撼。我选择摆在我台面上的是已经被我忽略很久又能郁郁葱葱的小花。它用绿色诠释生命的存在,它能引起的视觉冲击是不言而喻的。可能会给学生很多启示。因此,我围绕这棵很不起眼的小花设计一堂观察、讲述、写作三个环节的写作课。
教学片段一:
师:(我捧着这瓶小花走进了三班的教室)虽然第一次站在三班的讲台上,但我知道我们三班的同学都是很优秀的。不仅好学而且很懂礼貌。看到你们后面的标语:Do for it.加油!就知道你们是一个团结的集体。Do for it.这节课需要展示你的风采。(同学们被我这段开场白所鼓舞,情绪高涨。)
师:大家心中一定充满了疑问,老师拿来一瓶花干什么?不会上生物课吧?(稍作停顿)当然不会。今天我们上一堂写作课。(板书课题:写作训练之观、讲、写)大家猜猜,何谓观、讲、写?
生:(七嘴八舌)观就是观察;讲就是说;写就是写作。
师:你们把老师的想法都说出来了。但是我们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观察是讲和写的基础。写作是观和讲深层体验。因此,我们必须打好基础,先从观开始。那么大家就仔细观察我带来的这瓶小花。观察的时候可以小声谈论。(我拿着这瓶小花在同学中间走动)
生1:它通身都是绿色的。
师:绿色象征着什么?
生: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生命,象征着和平,象征着……
师:你们说得真好!很深刻。
生2:它的叶子是心形的,好像四颗爱心。
师:比喻用得很贴切。
生:老师,它的叶子那么大,可是它的茎却那么的细,不会断吗?
师:这位同学观察非常仔细,发现很有价值的问题。那么大家说说为什么茎不会断呢?
生1:茎很细也很直,但是里面流淌着的是它的血液啊!(掌声)
师:我们这位同学表达好不好?
生:(齐声)好!
师:它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声)拟人。
师:对了!这种拟人的手法很生动。大家看看这株小花流淌的是什么颜色的血液呢?
生1:绿色的血液,它通身都是绿色的,好像绿色的精灵。
生2:老师,我想到了周敦颐写的《爱莲说》里的句子来形容它的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师:非常好,能应用我们学到的内容,学以致用。那么我们还可以用《爱莲说》里的哪些句子来形容它呢?
生:(七嘴八舌)香远益清,亭亭径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师:你们说得都很好,但是哪位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解释一下呢?老师拿着这瓶花也很长时间了。我想给我班同学和这株小花亲密接触的机会。(生笑)看谁最勇敢,帮老师拿着这株小花在同学们中间走一走。
生:(乱哄哄的)大家推选出一位同学。(他拿着这株小花先闻了闻,这个举动引起了同学们的哄笑。随后他脸红了,我看出了他的窘态。)
师:这位同学观察更细致,动用了嗅觉。(生笑)不过我要问问他,为什么这样?
生:没有味道。(哄笑)
师:没有味道就不能说香远益清了。很严谨,这是做学问的最好的品质。(掌声)
之后让这位同学离开座位,在另一边的学生之间走一走。可能是第一次在上课时候走出座位,他显得很不自然,很拘谨。同学们表现得也不如之前热烈了。走了一圈,我让他回到座位上。
师:我们应该给他一个掌声,他不仅告诉我们观察的态度,还很勇敢,为我们拿了那么长时间的花。(掌声)(为了让大家观察更清楚,我出示了这瓶小花的照片。)
教学片段二
师:(边放照片边介绍,希望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我真的很喜欢这株小花,它给我启示。大家能看出来,它就是我电脑旁边的那株。是一位朋友两年前送给我的。告诉大家,我一直忽略它,有时竟然忘记它的存在。它也确实很普通,管它叫花叫草都行。暑假两个月我没有给它换水,它依然还活着,我真的佩服它生命力之顽强。我没有办法使大家马上就喜欢上它,但是我们大家可以慢慢感悟它,讲出自己的心中的感想,最好能给你启示的感想。
生:生命力的顽强还体现在它的瘦小的茎能撑起那么大片的叶子。我们应该向它学习,顽强地去拼搏。(掌声)
生: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光明正大。(掌声)
生:叶片上的脉络向四周发散喻示生命的活力、告诉我们要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掌声)
我真的被他们的表现震撼了,他们能说出对人生和生命的感悟,这是我课前真的无法预料的。这时坐在后面的国老师(听课的生物老师)也按捺不住了,举手示意我要发言。这是我始料不及的,从来没遇到此场景,但是我还是让她发言了。
国老师:我想从生物学角度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被这种突然袭击吸引了,纷纷回头,注视国老师。
国老师:大家看它的叶片,老的在上,小的在下,没有重叠,成梯子形分布,这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老的带领小的成长。(众生笑)
师:感谢国老师的点拨,刚才那位同学说的没错啊。那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使你想到了什么了呢?
生:我想到了我的爸爸妈妈,他们每日为我操劳,生怕我受一点委屈,为我遮风挡雨。(掌声)
生:我想到了为国捐躯的老一辈。因为他们的无私奉献,我们才过上了今天的好生活。
生:我想到了国家的统一。大片的叶子在上面就是我们的祖国,下面两个小叶子是香港和澳门,最小的不正是还未回归的台湾吗?(大家热烈的掌声)
师:我为你们的发言感到震惊,你们想到的连我也未曾想到。我为你们的表现而感到高兴。(我有点激动)
生:老师我还想到一个。(急切的样子)
师:你说。(面带微笑)
生:老师,你知道它之前生活在哪吗?
我被她这个问题问住了。不过我知道朋友送我的时候,说是在路边挖来的,很是普通的,因此就把它放在罐头瓶里养着。
师:你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面带微笑)
生:它生活在污泥里,你看它的根。(众生笑)
师:啊,生活在污泥里的,现在生活在一杯清水里。那它愿意在哪生活呢?
生:愿意生活在污泥里。因为污泥里更有养分。
师:从而我们能看出什么?
生:“出淤泥而不染”这种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
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安贫乐道的精神。
师:我们学过哪些人物具有像它一样的品质呢?
生:(七嘴八舌)刘禹锡、周敦颐、陶渊明、李白、杜甫……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周敦颐的《爱莲说》,刘禹锡的《陋室铭》,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师:好了。也就是说通过他们的作品。在作品里表达他们的情怀。而且借助了一种形象,一种载体,这叫什么写法呢?
生: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师:好,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这种手法,把我们刚才所讲的写出来呢?下面给大家15分钟时间,自拟题目,写一篇短文。
学生们随着轻音乐奋笔疾书。15分钟并不漫长,在这15分钟里,同学们大多能写到300到400字,就连平时写不出文字的同学也写到200多字。经过我的巡视,同学们所写的题目也很好。有的写:《四叶预示国家之统一》、《简单就是美》、《平凡的小花——不平凡的世界》等。
现在的学生热衷追求结果而忽略过程,愿意窃笑一次考试的成功,而不愿意总结经验再立雄风;愿意懊恼一次考试的失败,而不愿意思考感悟再踏征程。况且作业很多,很少有静静思考,感悟生活的时间。因此想让我们的学生写出有感情,有创意的文章确实很难。那么为什么我们老师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能思考,可感悟的媒介呢?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在具体的情境当中有感可想,有感而发,而且能得到人生的感悟和得到生命价值的提升呢?所以我借助了这株不起眼的小花,让它成为学生反观自己的媒介,当学生们看到小花就好像看到自己,品悟小花,就是在品悟生活,品悟生命。所以我并没有在小花的科属,名称上下功夫。当然开始的时候会引起学生们的怀疑,会产生这是花还是草这样的疑问。但是随着情境的深入,同学们会淡忘对其名称上的计较,因为我们挖掘的是小花给我们的启示,感悟小花给我们带来的生命力量。所以学生们的思维都放开了,从生命之顽强、生活之坚贞、人生之淡定、品行之崇高,国家之统一等发散开来。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和老师能主动的创设情境,找到情感载体,积极引导是分不开的。难怪能吸引听课老师参与进来,说出自己的感想,启发学生。我想这是开放的课堂,多元的课堂,是活的课堂。并且能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出座位主动参与教学,虽然学生的表现不佳,但他获得了不一样的人生体验,获得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不更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新课程教学任务吗?想想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敢在课堂上展示自我,上课一坐下去就很难再有动作,哪怕老师要求。这和我们的教学形式应该是有关系的。
张研然,广东珠海市南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