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11年第8期 ID: 151619

[ 王曦昌 文选 ]   

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经纬建构初探

◇ 王曦昌

  从近几年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独立学院虽然开设了大学语文课,重视的是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并把它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对大学语文所应有的“工具性”有所忽略,而语文却又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目前,也有人强调把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交给大学语文课来完成,如有人撰文指出:大学语文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爱国品质和民族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文精神;关爱生命;亲和自然。
  显然,这是过高地估计了《大学语文》的功能性教学,别说大学语文课,就是纵览大学课堂开设的任何一门功课,都无法完成以上的诸多期待,任何教育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是人文精神方面的教育,更需要长时间的多元的熏陶和准备。所以,我们还是要根据独立学院的学生实际情况来研究大学语文课程的设置以及课堂教学的内容。
  本文要讨论的就是大学语文课的授课内容的经纬建构问题。
  众所周知,独立学院属于民办学院,是三本教育。独立学院的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和文化基础与国内重点大学及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还是有明显区别的,因为入学门槛低,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参差不齐,尤其是一些艺术门类或者特殊专业的学生,其文化基础以及在人文素养方面,相对薄弱,他们的阅读视野相对狭窄。这样,就要求我们不能套用国内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套路,必须实事求是地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及授课内容。笔者已经有过两年的在独立学院教授大学语文经历,所以,深切感觉到独立学院非中文专业的学生语文基础很不扎实,据我掌握的情况看,在我供职的独立学院有绝大多数的学生没有完整地读过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四大名著和10本以上的外国文学名著,至于哲学和社会科学方面的中外名著,读的就更少了。对现当代作家、学者的经典著作也是阅读有限。经常阅读的是通俗的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或者网络穿越小说等流行小说,他们接触最多的作家是韩寒、郭敬明等人,而经常能阅读的杂志就是《读者》《意林》《青年文摘》,几乎没有人接触过社科类的品牌杂志《新华文摘》。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把精力放在背题、做题上,而走进独立学院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把主要精力用在考证上(准备考研的学生例外)。比如,日语专业的学生就忙于考日语一级证、日语二级证、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证、计算机二级证、教师资格证;而英语专业学教育方向的学生,整天忙于考普通话证(二级乙等以上)、计算机证(二级以上)、教师资格证、英语专业四级证、专业八级证、办公自动化证;又如,会计专业的学生要考计算机二级、英语四六级证、会计从业证、注册会计师证、金融证券证等,即使是中文系的学生,也要考计算机资格证、普通话证、秘书证、英语四六级证、教师资格证、新闻采编证等。这些证件对他们毕业后求职是硬件参考。所以,学生对考取这些证件基本都很在意,也都很努力,从而导致对其他非专业学科的学习有一种不挂科就算完成学习任务的想法。由此可以证明:独立学院的大部分学生基本上还没有从高中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他们对考证的需求和努力,实际上是中学应试教育的继续,只是应考的科目不同而已。所以,他们对大学语文这样不是马上能见到成效的学科,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此外,独立学院的学生,自学的自觉性一般都比较差,一般情况下,都是勉强应付教师留给的作业,很多学生把上晚自习都当成学习负担,他们喜欢在寝室躺在床上看书或者在寝室上网,学校的图书馆,虽然经常爆满,但去图书馆看书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准备考研的学生。此外,就读在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相当一部人家庭背景不错,有的即使不是声名显赫的权贵之家,但家里的政治地位或者经济条件都处于小康以上水平,此种家庭的孩子一般都不愿意吃苦,或者不能吃苦。面对未来一般都是指望父母给安排就业。还有个别学生,就是来校读书都看成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读书成绩好坏似乎与己无关。
  基于上述独立学院非中文专业的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给他们上大学语文课,就不能不考虑因材施教,量体裁衣。
  那么,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课究竟应该讲些什么内容呢?
  笔者以为:根据独立学院学生应该提高语文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为他们毕业后的就业着想,大学语文课还是以提高学生常用文体的驾驭能力、提高文学鉴赏能力为主;二是通过常用文体写作要领及语言表达技巧的体认,以提高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水平、演讲技巧和普通话水平为中心任务。
  因为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大学生的求知问学越来越具有功利性色彩,学以致用和经济效益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教育走向实用、趋向多元化的现实表现。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时代需求,正视社会生活中多元化格局的存在,除了突出语文课程固有的基础性、人文性目标之外,还应该重视实用性、多元性在教学实践中的结合,使受教育者真正成为素质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就要对教学内容、课程建设、教学方法实行全面改革,使大学语文拥有鲜活、实用的内容,高效、多样的教法,更使学生学有所能、学有所用,这也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因此,给独立学院的学生上《大学语文》课,首先要抛弃中学语文课字词句章或者背题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在关照人文性的同时,重点突出实用性。如何突出实用性?笔者以为:可以尝试在大学语文教学中以当代常用文体为经,以名家名篇为纬,精心编织课堂教学结构。
  现在,大学语文的整个学期教学,大约是36课时,18讲。那么,一个学期讲授的内容,就要有一个统筹的安排。我们首先要想到,学生走出校园以后,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比方说公文的写作,对一般记叙文的写作,自传、求职信的需求;还有,对讲演稿、书评、影视评论基本技巧和方法的训练,这样,我们就需要通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日常应用文体以及新媒介写作等来充填整个教学内容。这就是以文体为经。
  以名篇为纬,就是在讲授不同的常用文体特征及写作要点时,根据课堂需要,选择文笔优美、写法独特、情感丰富、内涵深邃的文章作为解读对象,讲授名家名篇,跟学生一起讨论鉴赏名篇的写作风格、思想内涵、人文情怀。解读作品、欣赏作品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通过作品更加全面地理解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特性,同时,通过讲读各种常用文体的写作特性又深化了对作品的理解。这样,学生既学到和初步掌握了各种常用文体写作的要点,也欣赏了大师的写作风采和艺术表现水平,同时,也灌输了文章中折射出的思想光芒及人文精神。通过对“好文章”、“美文”的引导性、示范性解读,让学生从解读中获得阅读、写作及鉴赏能力的提升,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间接地实现大学语文课传播优秀文化、涵养精神、塑造人格的目的。
  当然,此种讲授方法,涉及到选用教材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选用一本实用的好教材。目前,全国高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有几十种,从编排体例看,可分如下几种类型:
  有的高校选择了纯文选的教材,目的在于通过经典文本的研读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精神,塑造人格;而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则选择了纯写作教材,目的在于传授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的语言运用技能;有的教材坚持以本国传统文学经典为主,重视吸收我国优秀的文化、文学遗产,同时选入少量当今中外的精美文章;有的教材则看重人类的“普世价值”,选文方针为“现代人文,经典诗文”;有的教材偏重文学性。“以文学史为纲,按照简明中国文学史的要求,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诗人、词人、散文家、戏曲大师尽量不遗漏。对他们的优秀代表作品,凡适合作大学非中文专业语文教材的,尽量选入”。
  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以及使用情况亦从另一个侧面显示出该课程性质目标定位的模糊和课程设置的不完善。
  当然,各大学面对授课的学生对象不同,选择的大学语文的教材应该有所侧重。笔者选用的大学语文教材是金振邦教授专门为独立学院学生主编的《大学语文》[4]教材,此教材是初版印刷,虽然还有待于修订完善,但在总体内容的设计上,我认为,作为独立学院的大学语文教材还是很实用的。
  金振邦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就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的共性编写的,其特点是以当代常用文体组织篇章结构,然后按文体框定解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比如,在讲授记叙文时,不仅详细讲授记叙文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要点,同时,根据记叙文中各种文体的特性,解读有分量的例文,比如,讲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时,就以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李兆权的《丑娘》为例文,讲细、讲深、讲透;讲授议论文时就以鲁迅的《雷峰塔的倒掉》、叶兆言的《好人与坏人》、培根的《论读书》等为范文,精讲细读,围绕议论文的必备元素及写作要点展开讨论。此外,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时,讲读的更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公认的名家经典篇章,同时,每课都找出几个学生,向大家推荐他读过的此类体裁的名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阅读信息,间接扩充视野。此外,根据讲授的不同文体,给学生留作业,边学边实践,教学效果比较显著。
  总之,大学语文的教学的内容,各校都有不同的风格和界定,就是同时使用一本教材的教师,也是因为教师的兴趣和个人学识修养不同,以及对大学语文课本的理解不同,而讲授的知识而不同。无疑,大学授课应该提倡丰富多彩、个性教学,但不管如何发挥个性教学,我们还是能够从中摸索出一些规律,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
  
  王曦昌,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教授。

大学语文授课内容经纬建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