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丹”,虽然不是岭南人,我们也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在惬意地享受这果品时,我不禁对《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中的结论:“可怜的杨贵妃是吃不上新鲜荔枝的,她可能只是背上了一个骂名而已。”(见《语文教学之友》2010年第2期34页)产生了疑问。
在《杨贵妃能不能吃上新鲜荔枝》一文中,刘小成老师从荔枝的产地、产地距长安的路程、运送时间上推算出杨贵妃吃到的荔枝最快也是摘下来六天的。再根据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作出推想:摘下来没有冰冻,过了六天的荔枝,是绝不敢作为贡品送上去的。进而得出了杨贵妃是吃不上新鲜荔枝的结论。
其实刘老师对荔枝的产地、产地距长安的路程、运送时间上的分析都不无道理。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当然是不能吃变质的荔枝的,但为了博得美人一笑,李隆基便下令让传送公文的驿站,从几千里之外给她飞驰转运。如果不采取一定的保鲜措施,那么当然不管马跑得有多快也是无法将新鲜荔枝送到长安的。试想难道人们会把荔枝从树上摘下来而不采取任何保鲜措施就那样快马加鞭、马不停蹄地加以运送吗?可想而知刘老师他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荔枝的保鲜。其实在当时聪明的劳动人民已经创造了鲜荔枝的保鲜方法,他们将荔枝装入空容器内,然后密封。根据果实本身的呼吸作用,密封筒内的氧气逐渐减少,二氧化碳逐渐增多,抑制了果实本身的新陈代谢,延长了果实的成熟时间,从而达到了贮藏保鲜的目的。
古代用于装运荔枝的空容器主要有瓷壶和竹筒。诗圣杜甫用他的诗记录了这样一段历史,足以证明。他在《解闷》十二首中这样写道:“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忆过戎泸摘荔枝,青峰隐映石逶迤……侧生野岸及江浦,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骀背死,劳生害马翠眉须。”生长在江岸及田野里的荔枝,不能在皇宫栽植成熟,只好摘下来装满“玉壶”,由“布衣”在高耸入云的山路中来回奔跑,在马上累得死去活来地驰送。这里的“玉壶”应是瓷壶。因为瓷“质地细致坚美……胎骨洁白透明,扣之有清越之声”,所以诗人常用“玉”来喻美它们。《杜诗详注》中还说:“汉辛延年诗:丝绳提玉壶。”可见诗里的用玉壶装运,还可以用丝绳提缚,这对荔枝的长途驰运和密封是非常必要的。刚采收的荔枝装入壶内,盖上壶盖形成一个基本密闭的环境,有利于迅速积累二氧化碳和降低氧含量,这对荔枝的保色和保鲜是很有益的。壶壁光洁可避免荔枝在驿运中的擦伤,壶壁坚致可使荔枝免遭容器变形的挤压,壶壁坚薄有利于包装荔枝的瓷壶散热。所以,用瓷壶装运荔枝不仅包装美观,且能有自发的保鲜效果。杜甫在《甘园》中说:“结子随边使,开筒近至尊。后于桃李熟,终得献金门。”在《病橘》中又说:“常闻蓬莱殿,罗列潇湘姿……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可以推测,竹筒密封保鲜不仅用于贡橘,也用于驿运荔枝,并且效果相当不错。
瓷壶装运或竹筒装运的鲜荔枝,由于是密封,外面看不见,所以在驿驰途中也就“无人知是荔枝来”了。
所以,杨贵妃不但能吃上荔枝,而且还绝对是新鲜的荔枝。
(作者单位:洪雅县将军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