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荷塘月色》的主旨,不能不关注第三节中的几个关键句。钱理群和孙绍振都抓住该节的关键句作出独特解读。然而,细品原文,觉得二位大家的解读又与文路相左。他们都将“群居”、“热闹”与“独处”、“冷静”对立起来,孙教授认为“平常的自己”是“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现在却只是只爱‘独处的妙处’”;①各种版本的教学参考书均言全文处处表现了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笔者不敢苟同。
让我们先从第三节说起。“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仅看这两句,似乎“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就是独自拥有一片天地,是“独处”与“冷静”;但作者接下来又写道:“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四个“爱”字,对前两句作了补充,表明“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不仅仅是“独处”,那么其内涵到底是什么?请往下看:“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到此便可豁然开朗,作者真正感觉“超出了平常的自己”,是因为自由,摆脱一切束缚的自由。我们知道,作者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和他同时代的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样,把自由视作空气,无论“群居”“独处”,无论“热闹”“冷静”,都必须有自由的空气,否则感到憋闷窒息,会“心里颇不宁静”。“独处”且能获得自由,作者不由得发自内心地说“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注意这里用的是“且”,暂且的意思,而不是“只是”。
接下来四、五、六三节,作者描绘了荷塘月色,创造了一个朦胧、恬静、和谐、美丽的意境,让自己的心灵栖息其中,完全地放松,完全地解放,完全地陶醉,用作者的话说叫做“受用”。可以推知,此时作者的内心是因为享受到无比的自由而异常兴奋(当然这兴奋不是形诸外的手舞足蹈,而是与“心里颇不宁静”相对的内心宁静和谐),而不是教参所说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那么为什么会有教参的说法呢?在这三节中,大约有两点作为这一说法依据的。其一,“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一般都从情景交融角度解读,认为“满月”和“淡淡的云”具有象征意味,“满月”象征好心情,“满月而有淡淡的云”象征心情虽好同时还有些不足,即“淡淡的哀愁”。事实上,这种断章取义的理解本就不可取,就像有的人非要把《药》中的“乌鸦”理解为革命者一样荒谬。其实,作者紧接着就说:“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那么这“风味”是什么?我认为是朦胧,是朦胧而带来的自由。不知为什么,我总是偏执地认为,朦胧之境是最自由的,因而最美。就像晚上我一个人去操场上散步,漆黑不见五指,不爽;月亮或灯光太明,完全暴露自我,不自在;只有灯月朦胧,似掩似露,能看清自己,又不被别人逼视,随便做几个夸张的动作,或扮个怪脸,都无妨,完全放松与自由。我想,朱自清所创造的意境之朦胧恰恰是与内心的充分自由相一致的。其二,“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教参上说:“末尾笔锋一转,透露出‘宁静’的环境并未能排除内心的哀愁与苦闷——‘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②如果联系前文看,这一部分是作者“且”在朦胧宁静的意境中享受着“独处”、“冷静”的自由,物我相一,心境空明,热闹纷繁于我无干:耐不住寂寞的且去热闹吧,我只沉醉在一片朦胧宁静中,没有一切的繁杂,达到忘情之境。惟有这样理解,才可上应“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下启“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之“忽然”——从沉醉到猛醒。
接下来是写采莲的生活,属于“群居”、“热闹”范围的。孙绍振教授依据第三节中“什么都可以想”的句子理解作者这种安排体现了一种“自由”,是有道理的,但尚欠深刻;钱理群教授说:“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指放弃社会责任——笔者)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图画,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③常理而言,这一说法是成立的,因为“独处”、“冷静”与“群居”、“热闹”是对立的,然而本文中作者表达得很明白,也很辩证,“独处”、“冷静”可以获得自由,因而“爱”之;“群居”、“热闹”也可以获得自由,因而也“爱”之。所以,行文结构上,写完了“独处”、“冷静”的自由后,又写了对“群居”、“热闹”中自由的向往。请看作者引用的《采莲赋》与《西洲曲》,《采莲赋》里“妖童媛女”大胆而自由的爱情生活,让作者感慨,“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他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大家包容,和乐,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谁能说那里不是和乐自由的王国?就像陶渊明的桃花源,“群居”而“热闹”,却永远地和乐自由,令人神往。
如此说来,朱自清没有把“独处”与“群居”对立起来,而是并列写了两种情态下所获得的不同的自由,丰富了作者心目中自由的内涵,寄寓了作者时时处处追求自由的愿望。当然,在作者心目中,这两种情态下的自由的获得是不一样的。“独处”在月下荷塘,作者暂时获得了彻底的放松,彻底陶醉在自然美景中,陶醉在自己所创造的朦胧恬静的意境中,获得了完全的自由;而“群居”的自由,则在当时的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好寄托在那遥远的古代,这就更突出了作者对现实不自由(无论政治上还是伦理上)的不满,也暗示了作者最终无法获得彻底的宁静。这恰恰是当时一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写照。
参考文献:
①孙绍振《名作细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124页。
②《语文必修二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5版第147页。
③钱理群《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月第2版第225页。
(作者单位: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