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课堂提问运用得好,就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愿望,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反之就会遏制他们的思维发展。很多情况下,如果教师局限于常规性的提问方式,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就会陷入困境和僵局。所以教师要善于在设计课堂提问中求新求变,换个角度,说不定就是“柳暗花明”。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中较为实用有效的几种变式。
问误答正式。“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聪明的教师不直接向学生去奉献真理,而是引导他们去探求真理。为了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思考的积极性,教师在提问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正题反问,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让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反驳,这样问误答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我教《社戏》时这样设计提问:“我们写文章要求真实,写自己的经历、见闻和感受,常常会用第一人称,今天我们学习的《社戏》中的‘我’当然就是作者鲁迅了,你能找到哪些依据呢?”有学生提出一个理由:“文中的农村小伙伴称‘我’为‘迅哥’。”我迅速抓住这一点提问:“到赵庄看社戏时‘我’多大年纪?那时作者叫什么名字?”经我这样提醒,马上有学生反应过来:“作者原名周树人,‘鲁迅’是他成年后取的笔名。”我告诉大家,鲁迅先生有个小名叫樟寿,并顺势提问:“那么现在看来,文中的‘我’是不是作者?”有学生回答:“如果《社戏》中的‘我’就是作者,那伙伴们不可能叫‘迅哥’,可见这儿的‘我’不能等同于作者。”至此,我作出小结:这就是小说的特点,它要求艺术的真实,人物和故事都可虚构,用第一人称就是为了加强真实性和感染力,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问误答正,采用这种方式要比直接给出答案或正面提问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迂回曲问式。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课堂教学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就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曲径通幽。而且按照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要重视语文和生活的关系,在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情感和态度,还有方法和过程。曲问往往能用巧妙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与课文产生强烈的共鸣。仍以教《社戏》为例,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让学生谈谈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并从课文里找出依据,而是巧妙地提问:“我们在阅读时应走进作品,与里边的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设想一下,如果你来到了平桥村,你愿意与哪位小伙伴交朋友呢?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一个直问一个曲问,教学效果大不相同。迂回曲问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一瞬间,课堂上呈现出与以前课堂截然不同的热烈气氛,人人都能回答,人人都想回答,人人争着回答。这就是曲问特有的魅力和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指路迁移式。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学生想答又答不出,或一时“卡壳”时,教师应及时指明思考的方向,以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然后引导学生“由此及彼”地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不断进行知识迁移,打通解答的思路。如在教《中国石拱桥》一课时,学生说不清什么是石拱桥。怎么调动起学生的“缄默知识”呢?我想这时应该及时“指路”、“搭桥”,帮助迁移。于是我改变了通常的平铺直叙的提问法,而是采取了指路迁移的方法来导答。我问大家:“你家附近有拱桥吗?你在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片中看见过拱桥吗?谁能说出它的样子?”学生们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在学生你一言他一语的答问中,笔者不断用规范性的语言纠正学生不准确的说法,这样就很自然地解决了问题。最后我们结合课文试着给石拱桥下定义,这样一来,学生对石拱桥的印象就较为深刻了。
诱导疏理式。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就是说教师的启发应当是一种诱导疏理式的点拨,是为学生登堂入室铺设台阶,提供扶手。比如鲁迅的《故乡》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对于这一富有哲理的名句,我们如何让学生理解呢?不论是说说对这段话的理解,还是直接问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学生肯定会觉得这个问题太难了,无从下手。这时教师不妨抓住“路”与“希望”的关系,从这里开始发问,化大为小,化难为易。教者可以这样问:“鲁迅所说的路,只是简单指地上的路吗?如果不是,那它到底比喻什么呢?”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这时可以进一步问:“那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什么意思呢?”这样化繁为简,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这句话的深意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只要勇敢地追求,就会有希望。作者让我们去追求美好的未来,去创造美好的明天。”这样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求知的新高度。
另外,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中一些词句、段落的作用和妙处,达到培养语感和提高鉴赏能力的目的,还可对文本内容进行替换、删除或补充,灵活运用多种变式提问。例如,苏教版教材中有个专题“汉字的魅力”,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母面前,使你抛却一切疲惫、孤独以至恐惧。”有位教师这样发问:我们可以在三个比喻后面分别加上一些什么词语来表示本体和喻体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呢?学生兴奋地讨论,然后将三个比喻扩展为:“三个汉字,立刻就会像一团火一样温暖,像一盏灯一样明亮,像一声乡音一样亲切。”这样,学生在探究合作中体会到了比喻的作用。
(作者单位:平潮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