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从教的方面说,主要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实践中呈现的种种材料。它既包括教学中对现成教材内容的延用,也包括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既包括对课程内容的执行,也包括在课程实施中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创生”。①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和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就是语文教学内容不确定性的具体体现。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重构”和对课程内容的“创生”,同时又受到课程目标、教材内容、新知识观、课堂互动这些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一、语文课程目标的不确定
语文教学是一种目标导向的教学,语文课程目标对语文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推进、控制、评价、管理等作用。目标明确能够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然而,语文课程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却具有不确定性。在语文课程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要求大多是确定性的。如在义务教育阶段,每个学段的阅读总量是多少,共要求认识多少常用汉字和背诵多少篇(段)优秀诗文;在高中阶段要求阅读总量是多少,课外练笔不少于多少字等等。但是有些内容却难以量化,如理解、鉴赏、表达,其要求的程度只能以“基本”、“初步”、“一定”、“深刻”、“透彻”等词语限定,具有不确定性。又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总目标第二项,要求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这一项目标突出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总体特征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②可见,这项目标具有不确定性。另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要求更难以量化,也具有不确定性。
语文课程目标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也使得语文教学内容具有不确定性,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更有利于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二、语文教材内容的不确定性
语文教材内容是语文教材具体形态层面的概念,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的文字非文字材料所传递的信息。在“一纲一本”时期,教科书被神圣化,教师只是忠实地教教科书,语文教学内容相对确定。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2001年,教育部启动了从幼儿园到普通高中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科书也从“一纲一本”走向了“一纲多本”。在推进教育民主化,提升教科书质量,促进教师角色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不仅包含着文学艺术、民族宗教、历史人生等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且还选编了涉及天文、地理等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语文教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和日新月异的生活,语文教师往往无法做出恰当的取舍,仅仅根据自己的兴趣或经验,不分析教学内容的性质、特点、类型,在语文课堂上就非语文问题侃侃而谈,造成教学内容的随意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语文课缺乏语文味,导致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往往担心一种版本的教科书知识不足以应付中高考,于是网罗多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作为蓝本,使得语文教学内容无所不包,大大加重了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语文教材内容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语文教学的成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对语文教材的如何使用。“在使用教材方面,教师要深入钻研语文教材,不仅要看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而且要前瞻整个初中阶段语文教材,后顾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材,把握所教课文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位置、作用和意义。”③
三、语文知识本身的不确定性
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改变。
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意义的层次性、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新课程承认知识的不确定性,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人们通过它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维,构建新的意义。一方面,有些教材中的知识本身就是错误的或存在争议。比如,鲁迅的《拿来主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在这里鲁迅错误地认为苏联不是欧洲的一部分,犯了逻辑上的“相互包容”的错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作者、编者、教师等一切权威挑战。又如,人们对《雷雨》中周朴园对鲁侍萍有没有真正的感情一直存在争议,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另一方面,文本的意义不是惟一的。读者理论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不是作者已定的或文本自生的,而是在读者参与阅读的过程中生成的,但也不是读者主观赋予的。④因此,文本意义可以适当地进行多元解读,但不可歪曲文本、曲解文本、误读文本。诚如王富仁先生指出的,用保护自然动物的需要批判施耐庵的《武松打虎》,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蒲松龄的《画皮》……如此无视特定背景、特定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解读”,是一种不尊重文本的随心所欲,是自我心理的狭隘和封闭性,是自我个性和基本批判能力的丧失。⑤
知识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从心理学角度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和认知偏好,都是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以特有的方式去建构世界的意义。不同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不同,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理解。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接受学生的标新立异;要让学生主动建构文本意义,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潜能得到开发;要指导学生超越社会、历史、地域的界线,打破思维模式、理解方式、价值观念的束缚,正确解读文本。
四、课堂师生互动的不确定性
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意味着课堂上师生互动生成的不可预见性、情境性、流动性、突变性。语文教学内容是教师课前预设和师生课堂互动生成的产物。预设是指教师备课的过程,包括揣摩教材编撰者的意图,借鉴教学参考的结论,以及自己的思考。生成是根据课堂教学本身的进行状态而产生的动态形成的活动过程。不同教师对同一文本的理解程度不同,教学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同一位教师面对不同的班级教学内容会有所不同;同一位教师面对同一个班的不同学生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可见,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教师,也取决于学生。传统的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围绕课本知识进行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记。对教师来说,只要备好课就能上好课,整堂课的节奏完全由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完全依照教案或课后习题,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环节的过程。语文教学内容差不多就是教师预设的结果,具有相对确定性。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新课程的改革,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课堂教学追求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强调课堂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固定不变、按部就班、机械僵化的教学模式,主张课堂教学必须建构生成性的探究性活动过程。这种课堂教学改变了原有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师观,使得语文教学内容越来越具有不确定性。
随着问题教学、启发教学、情境教学等教学方法的不断普及,对教师控制课堂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差异,提高自己的社会文化素养和专业素养,把课堂互动生成看作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
总之,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对语文教学内容严加控制和高度放任都是一种极端做法。当然,承认语文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并不否认语文教学内容的确定性,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为语文教学活动服务。
注释:
①周有利《语文教学内容建构的依据》,《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7期。
②韩军《限制科学主义张扬人文主义》,《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
③何更生《语文教学论》,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蒋成瑀《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⑤王富仁《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同时坚持三个主体性》,《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花津校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