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是一首名篇佳作,也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篇目,其中有很多值得探讨学习的地方。上课时,对于名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中所体现的琵琶女心理状态,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的学生说琵琶女是出于女性的娇羞、羞怯的心理,所以显出女子的忸怩之态;有的学生说是其恃才自大,故意吊人胃口。学生们的观点似乎都有道理,那么这句话究竟体现了琵琶女什么样的心理呢?
我们结合原文内容来分析这个问题。首先看琵琶女是否羞怯呢?对于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琵琶女的生活环境来探究。原文写道:“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京城女”表明了她从小就生活在天子脚下,是见过世面的;再者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蟆陵是什么地方?那是当时长安街中最繁华的商业区,是一个热闹的消费娱乐场所。从小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女子,对人世间的种种世态人情见得比较多,对于陌生人的呼唤应该不会忸怩、羞怯,让人“千呼万唤始出来”,更不会出来时还半遮面孔。所以她不愿出来见人,必定还有他因。那真的是自恃技高,故意吊人胃口么?她在自叙身世时提到自己很年轻就已经成名,“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年轻貌美,技艺高超,在当时很受追捧。但这只是琵琶女年轻时的盛景,转眼间,便是“流水落花春去也”,身价一落千丈,往日的欢乐也一去不回。“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琵琶女已是一名转徙于江湖的女人了。年华老去,但技艺并未老去,可见那些争缠头的五陵年少看重的只是她的容貌罢了,容貌不在,身价便不在。寒船月明,凄冷寂寞,想起当年的红尘万丈繁华热闹,惟有泪水纵横罢了。此时突然有人赞叹自己的才华,诚挚相邀,她应该高兴才是,又怎会恃才自傲呢?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心理,让她不愿意出来见人呢?
诗中第二段写到当诗人寻声暗问时,琵琶女停止了弹奏,从“欲语迟”这个小小的细节,可以看出琵琶女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位身在江湖四处漂泊的女子,在明月绕船、孤夜难眠之际,弹曲消愁,不料却引来人问,那江上传来轻轻的询问声,却是熟悉的长安乡音(白居易因遭贬谪从长安发配至江州),乡音一下子勾起了她昔日的情怀和伤感,内心也展开了激烈的矛盾斗争。自从离开京城,漂泊江湖,饱经沧桑,满腹委屈,幽愁苦恨,无人可诉,而今幸有人过问,或可一倾情怀。但久在江湖,已非昔日,悲惨的生活早已让她体味了世态炎凉、人情淡薄,若是贸然出去,让人认出,会不会被人耻笑?再者,商人之妇,身份低微,漂沦憔悴,幽独伤怀,也不想出去见人。正是这种内心矛盾表明琵琶女已心灰意冷,并且自惭身世的沉沦,不愿意再抛头露面了。但面对诗人的“千呼万唤”的盛情,让她难以推却,最终出于礼节和感激,还是怀抱琵琶半遮面地来到诗人的船上。这种在陌生人面前的登场方式,就极富有美感地把琵琶女那既出于女性的矜持、羞涩,又出于抑郁心情、低落情绪和不想见人的心理,形象地展示在读者面前。源于身世之悲的心理,在文中处处可见。如在调弦定音之后,“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弦声低沉,似乎弹者有意掩藏、压抑内心的情感。每根弦都发出低沉忧郁的声音,每一声都寄寓着无限的哀思和悲怨,这就和下文琵琶女自叙不幸身世一致了。作品从琵琶女的试弹动作开始,一步步将读者引入乐曲传达的情境中去。早年春风得意,中年门前冷落,晚年独守空闺,让她情不自禁地从自己的琵琶中传达出来,也正是这悲惨的身世导致她不愿意再抛头露面。
由以上分析,可以说琵琶女之所以半遮面地出场,不仅是出于女性的羞怯,更是她自惭身世的心理表现。身世沉沦,内心痛苦,自卑自怜而自伤,自然地便表现为“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了。
(作者单位:邹平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