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之“房”的读音一直是众说纷纭的话题,究竟如何读,教材也没有明示。现将本人探究的结果整理出来,与同仁们交流。
查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1998年12月第1版)有“阿房”词条,其释曰:ē fáng (旧读ē páng)秦宫殿名。故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三辅黄图》卷一《宫》:“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规,恢三百馀里。离宫别宫,弥山跨谷,辇道相属,阁道通骊山八十馀里。”以此知其“房”读为fáng。
又查《资治通鉴新注》(第一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第258页注释:阿房(ē páng):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阿,近。房,通“旁”。阿房宫建在咸阳附近,直到秦亡未命名,因前殿在阿房,故称“阿房宫”,遗址在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沽村之间,尚存殿基夯土台址。从此释义中知其宫殿建在咸阳宫近旁。《资治通鉴·秦纪》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庭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宫室也。”其读音为páng,其意义“旁”可明示。
又查《古汉语大词典》:“阿 ē, 大土山。王勃《滕王阁序》:‘访风景于崇阿。’(又)山的弯曲处。《汉书·刘向传》:‘秦始皇葬骊山之阿。’ (又)山坡、水边。《穆天子传》卷一:‘天子猎于钘山之西阿。’”从其“阿”字之义可知:阿房宫依骊山而建,故曰阿房宫。杜牧《阿房宫赋》:“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又曰:“各抱地势,勾心斗角。”以此知道阿房宫依山而建。故曰“阿”。而“房”者,则表明此宫在咸阳宫旁,通“旁”之义是可以讲得通的。李善注引《三辅故事》云:“秦始皇上林苑中,作离宫别观一百四十六所,不足以为大会群臣,二世胡亥起阿房殿,东西三里,南北三百步,下可以建五丈旗,在山之阿,故曰阿房也。” 《三辅皇图》也说:“周驰为复道,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太极阁道抵宫室也。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基旁: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此“旁”之义也是显而易见的。始皇建此宫的目的是:“自阿房度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宫室也。”表明自己帝王之尊的威严与奢华。
检索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视部1985年12月27日审核通过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此表中没有列出“房”的读音。按其“说明”一:本表所审,主要是普通话有异读的词和有异读的作为“语素”的字,不列出多音多义字的全部读音和全部义项,与字典、词典形式不同……其余无异读的音、义均不涉及。这就说明“房”不存在异读,其读音为fáng。但“阿房宫”属于专名,古文中有相当多的专用名流传至今,已固定下来,仍沿用以前的读法。其“说明”十:人名、地名的异读审订,除原表已涉及的小量词条外,留待以后再审。这就说明,“阿房宫”作为一个专用名,还可能属“留待以后再审”之列。
旧读ē páng可清楚地标示其名称所具有的含义,应沿用此读音。否则,读音所标示的意义将湮没无闻。况作为专用名,因其特殊,可保留其特点,世无第二个阿房宫,亦不会有第二个阿房宫。作为教材,应明确将其读音标示出来,但编者偏偏“留一手”,只注“阿(ē)”的读音,而“房”偏不标示,不知是何原因?我每次教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心里总是疙疙瘩瘩的,很是犯难,总会踌躇再三。现将自己探究的结果录于其上,以飨读者,期望教材编者于注释中大胆明确,让广大教师对此不要犯难。
语言的约定俗成性,决定了公众对语言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处置权,愿专家、编者对这个词语有一个明确的处置。
(作者单位:阿克塞自治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