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名句,它渲染了这样一种画面:
傍晚,潮湿的天气,沉闷而又压抑,满脸皱纹的老妇人,形容憔悴,衣服破旧。她弓着腰,迈着颤巍巍的脚步,翻箱倒柜,四处寻找,是在怀旧,还是在憧憬?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期待,终究一无所得,于是她叹口气,沉默下来,浊泪盈盈。
这是一幅非常感人的生活画面。可惜的是,阅读教学中,一些教师并没有把学生引入这种意境,只是把概念性、结论性的东西“塞”给学生,学生缺少了对这种意境的深切而直观的体悟,自然难以理解主人翁那种撕心裂肺、痛不欲生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教学显得肤浅而粗糙。
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有几个过程不可不深入进去:
一是梳理出诗中人、事、景、物
人、事、景、物是诗歌的意象,这些意象有的直接呈现出来,叫做显性意象,有的隐藏在背后,叫做隐性意象。一首诗里,既有显性意象,又有隐性意象,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显性意象是“人物陈子昂、幽州台和空阔的天地”等,而“幽州大地,战火遍地,烽烟四起,夕阳在山,晚风劲吹,诗人的失望与期待”则是藏在文字后的隐性意象。阅读时,往往会更多地关注显性意象,忽视这些隐性意象的发掘与品味,这样就很难准确地把握陈子昂那种旷绝今古的伤感与孤独,对诗歌呈现的意境也就缺乏丰富多彩、形象直观的理解。再如“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一句,吟咏之中总觉得韵味悠长,为什么?首先在于它包含的人、事、景、物极其丰富,有“烟波、沧海、暮霭”,其次,隐性意象也不少,如“人立船头、回首怅望,岸上送别,友人离去,前途迷惘,思念与担忧”等。恰恰是这些隐性意象扩展了诗的内涵。
二是将显性和隐性意象组接成层次分明、情感丰富的立体画面
意象组接,是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过程,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最见阅读者的心智与阅读的个性。同样以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为例,假如我们把刚才提到的显性意象和隐性意象联系起来,会组接成这样一个画面:
残阳如血,暮云四合,诗人面容苍老,长须飘拂(姑且这样想),寒风萧萧,长衫飘飘,尽显孤独和悲壮。远处狼烟滚滚,而天地空旷,四野沉寂,高台残垣破败而清寒。
在这个画面中,幽州台的破败与主人翁的苍老,天地的阔大与人物的渺小,乌云的凝重与残阳的热烈,现实的苍凉与时空的厚重形成强烈的对比与映衬,具有无穷无尽的震撼力。
诗歌教学就应该花更多的精力引导学生去这样联想和想象,去剪切组合,形成层次分明、情感丰富的立体画面,通过画面来“想见”与“品味”。
这种“想见”与“品味”,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能够充分展示学生阅读的个性。如“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学时可以大胆想象:
布满蜘蛛网的破旧瓦房,一扇破窗户,老人端坐窗前,心情沮丧,目光暗淡,痴痴地盯着眼前的梧桐叶,倾听滴答的雨滴声:一滴,两滴,三滴……
单调而凄凉的雨滴声!
这样想象,画面出来了,色彩出来了,诗歌形象出来了,读者的感受也出来了,达到了“入情入景入人心”的教学效果。
三是感悟诗歌意境不能脱离人物的经历
“知人论世”是基本的阅读方法,诗歌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如《登幽州台歌》之所以有那样震撼人心的审美力量,还与诗人的经历有很大关系,诗人:1.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2.战火连天而忧国忧民;3.青春易逝却事业无成等许许多多的矛盾交织在心际。他站在幽州台上,不平,愤怒,无望,呐喊!他的孤单和无助等等都表现出来了。再如前面提到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同样饱含着诗人的艰辛与痛苦:为什么离去,流落何方,何时相见,男女主人公的哀怨与忧愁、难舍与迷茫都饱含其里,因而才有如此的感染力。
诗歌是心灵的表白,是灵性与才情的展示,阅读诗歌需要技巧,诗歌教学则需要引导。
(作者单位:桐城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