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一篇带有范式性的议论文,对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场合写一篇应试作文的众多考生来说,具有许多示范作用。
一、观点鲜明。“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作者用15个字便摆明观点,雷霆万钧,铿锵有力。高考作文的800字要求,没有空间让考生绕圈子;且考场作文是速判的文字,在挥汗如雨的炎炎夏季,冗长的开头只会带来阅卷老师的审美疲劳,不利于得高分。苏洵在摆出两个分论点以后,再次强调:“故曰:弊在赂秦。”观点鲜明,冲击力极强。用鲜明的语言,把论点摆在鲜明的位置上,这是考场议论文的不二法宝。
二、结构精巧。《六国论》篇幅短小,结构精巧,如同小家碧玉,令人玩味无穷。作者在摆明“弊在赂秦”的总论点后,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一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二是不赂者以赂者丧。然后第二段论述分论点一,第三段论述分论点二,照应圆合,丝丝入扣,体现了良好的思维品质。从整篇来看,第一段提出问题,第二、三段分析问题,第四段以“封谋臣,礼奇才”来解决问题,是完美的论文写作模式。高考作文篇幅受限,不宜表现大开大合的生活巨制,而应首推构思精巧、首尾圆合的设计。同时,写作是传情达意的,是考查表达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思维的周密性与思维的深刻性,是考场制胜的两驾马车。《六国论》在这两点上都是后世学子的模范。
三、方法多样。中学生因为不会说理,所写的议论文容易以摆代论,而《六国论》在综合使用论证方法上很值得学生借鉴。
1.对比论证。第二段先后两次使用对比论证,既把秦得地与六国失地进行对比,又把秦国战胜得地与收贿得地对比,六国战败失地与赂秦失地对比,还把六国祖辈创业艰辛与子孙弃之草芥对比,数字确凿,有力地揭示了“赂秦力亏”的道理。
2.引用论证。第二段引用古人的话,表明“赂秦力亏”的观点在历史上带有典型性,说服力陡增。这种论证方法也叫理论论证。
3.比喻论证。“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把赂秦的做法比喻成抱薪救火,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赂秦而力亏”的道理不言自明。
4.举例论证。第三段分别举齐、燕、赵三国战败而亡为例,既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也有力地支持了“赂秦而力亏”的论点,因为三国义不赂秦,都坚持到了“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的地步,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举例论证也叫事实论证。
5.假设论证。第三段后半部分,作者假设六国避免了各自的错误,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令人生出许多感慨惋惜之余,不得不信服作者的观点。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时而对比,时而引用,时而比喻,时而假设,使《六国论》纵横捭阖、摇曳生姿、百读不厌。
四、情感充沛。在中学生心目中,似乎议论文重在说理,散文重在抒情,殊不知感情充沛的议论文,更令读者怦然心动。《六国论》饱含情感,哀六国不幸,怒六国不争,憎秦国无厌,让读者淹没在作者情感大河中,为之扼腕,为之叹惜,为之击节赞赏。
一部名篇,犹如一座富矿,任选一个角度任意开掘一下,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以上乃笔者教读《六国论》的陋见,以期对广大学子有所帮助。
(作者单位:镇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