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2期 ID: 147389

  

七字诀

◇ 董 杰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古诗以其独特的文学形式、深广的思想内容、丰富的表现手法承载着德育、智育、美育使命。在语文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笔者依据新课标理念,对古诗学习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概括成“读”、“背”、“默”、“解”、“品”、“唱”、“诌”——“七字诀”。现浅谈如下:
  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好古诗由诵读开始。从能力阶段上看,我把古诗诵读分为三个层次:接触性诵读、理解性诵读、审美性诵读。首先是接触性诵读,识记题目和作者,读准生字,读顺句子,读对节奏,读懂大意。然后过渡到理解性诵读,读熟句子,读好节奏,读出感情,读深认识。最后可尝试审美性诵读,读出风格,读活诗人,读出自我,文本、作者与诵读者融为一体。这个阶段的诵读不必强求短期效果,但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也可以适当配合背景音乐,激发他们学诗的兴趣,加强审美体验。以上三个阶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诵读方法上看,日常教学中运用较多的就是学生自由诵读、集体诵读和教师范读。自由诵读利于进行自主学习;集体诵读利于教师检查有共性的存在问题,教师要善于聆听集体诵读声音的变化,如读错字音的分歧声、读乱节奏的嘈杂声、内容不熟的胆怯声等,集体诵读还有利于营造课堂气氛,强化记忆效果;关于教师范读,最好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当然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一些名家朗诵视频,极力用最美的诵读给学生开启学好古诗的第一扇门。
  二、背
  背诵是对传统语文学习方法优势的继承。无数事实证明,一个人在中学时代背诵一定量的古诗对其语文素养大有好处。背诵的首要标准就是要背得准确,否则名篇佳句被背得面目全非,便失去了背诵的价值。关于背诵的方法,可以是灵活多样的。如个人自由背诵、集体接龙背诵、计时竞赛背诵、定期回顾背诵、随机抽查背诵等。如果是篇幅较长的作品,如《木兰诗》等叙事长诗,可依据故事情节先分层背诵,再连层成篇。另外,根据学习内容和要求,还应指导学生制定短线和长线两种背诵计划。对于课内精读篇目,宜采取短线计划,规定任务,限定时间,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定期回顾;对于课外诵读篇目,可以放长线,日久天长,自然成诵且不易遗忘。总之,将各种背诵方法有机结合效果更好。
  三、默
  我在教学中常常发现,很多学生能背得出来但默写不对。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三点:“读”得不认真,“背”得不准确,“写”得不扎实。“读”得不认真,用我们当地的俗话说就是“唱仰脸歌”,读书心不在焉。这样必然导致“背”得不准确,学生以为都会背了,但一到默写时常常会模棱两可。关于“写”得不扎实,学生掌握生字的情况实在不容乐观!不必说那些生僻字、难检字了,就连许多常用字也都会写错。如果说“读”和“背”两个字是落实在嘴巴上的话,那么“默”字就是落实在手头上、笔尖下。
  四、解
  “解”即对诗文的理解。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文言词汇和主题思想。相对于文言文而言,古诗中较难理解的词汇不多,学生利用文言文基础,结合课本上的注释,再适当查阅工具书,理解词汇的难度不大。理解主题思想要以文本为基础,结合诗人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去探究。从理解程度上看,可分为基础性理解和提高性理解两个层次。由于对古诗理解的程度和阅读者的学养、阅历等许多因素有关,所以对中学生来说,重点放在基础性理解上,主要就是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提高性理解要鼓励学生发表个性化见解,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和探究意识。如果在探究中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分歧,则可以作为课题留待课外研讨,不强求短期成果,不要求统一答案。从理解过程来看,应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必须坚决反对教师念教参、学生记翻译的解诗方法。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诗可解但不必强解,不能因解诗而害诗,因为诗本身是完美的、凝练的,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的。解诗应虚实相生,该解的地方要解得精当,不该解的地方要口下留情,这样才能尽量保持诗的原貌、原味。诗一旦被解得支离破碎也就不再是诗了!
  五、品
  “品”是品味、赏析,这是对“解”的提升。品诗主要侧重于炼字与修辞。炼字对培养语感、提高写作水平有着显著的作用。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推敲”“月下门”等都是很好的教育示范。炼字的重点放在精彩的动词和形容词上。炼字的方法通常是进行替换比较、赏析品评。要指导学生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生动性、丰富性、新颖性等角度用心揣摩赏析。古诗的修辞手法是相当丰富的,有些手法甚至还较难理解,可把重点放在对偶、夸张、比喻、铺陈、反复等常用修辞手法上,着重指导学生赏析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先以一例让学生掌握其基本修辞作用,然后举一反三,遇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此外,我鼓励学生一定要把“品”出的味写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也要写。一开始很困难,尽管许多诗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古诗最美的地方恰恰就是那些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既然可以“意会”就一定要努力“言传”出来,日积月累,学生文学赏析及语言表达的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否则将永远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甚至连“意会”都不能了。
  六、唱
  中国诗歌从它产生开始,就是入乐演唱的,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在综合性学习中安排了唱古诗的内容,并提出了很好的方法建议,在此不作赘述。许多古诗早已被后人谱以新曲,完全可以唱响语文课堂。在教李白《行路难》(其一)这一诗时,我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曲子,演唱了李白的诗。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踏平坎坷成大道”,与李白的仕途之路“直挂云帆济沧海”巧妙暗合,诗乐一体。我这一唱随即赢得了学生热烈的掌声,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习古诗原来可以这么开心!
  七、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诌诗是学习古诗一个比较高级的阶段,也是学好古诗一个很有奇效的方法。学生在尝试创作古诗的过程中,可以最大限度地磨练写作意志,开发文学思维,培养写作能力,升华书本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诌诗的水平代表了学诗的功底。在教学之余,我偶有所感,常诌诗几句,并且在古诗教学课堂上朗诵给学生听,与学生共同斟酌词句。即使诌出的诗难免粗糙,甚至只是一联、一句,但这方面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哪怕学生只有一个字诌得好,也是成功的一小步,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上所谈“七字诀”所涉及的方法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运用的顺序也不必固定,应当根据学习实际情况灵活安排,七个字可以组合,可以循环,可以跳跃。持之以恒,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睢宁县凌北中学)

七字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