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12期 ID: 147386

[ 孟前进 文选 ]   

睫在眼前长不见 却往别处寻秋波

◇ 孟前进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存在着一种不良的倾向,就是相当多的语文教师热衷于新理论、新主义、新方法、新模式的研究。在文章中开口新理论,闭口新模式,让人莫测高深,俨然一副理论家的姿态,颇能吓倒一些未见过“大世面”的“教书匠”。然而令人可惜的是,这些“理论家”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却未必见得比普通教师更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我想,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这些“理论家”只顾玩弄高深的理论,而忽略了对语文教学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比如学生的语文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等问题。忽视这些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只醉心于新理论的研究,无异于在纸上画宫殿,画里的宫殿美则美矣,却比不上外表破旧的茅草棚更加来得实用。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对新理论的研究,而是说新理论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语文教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上,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综观于漪、魏书生、钱梦龙、宁鸿彬等语文教育名家的成功之路,他们无一不是在对语文教学基本问题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才提出自己的新理论、新模式、新方法的。对语文教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是他们教学取得卓越成就的根,没有这个根,他们不可能在语文教学的园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深切感到对语文教学基本问题的深入研究,是一名语文教师成长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石。但是由于当前浮躁的教学研究风气的影响,一些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一点。
  我以为语文教学与驾驶汽车有许多相似之处。如果要驾车去某个地方,首先汽车得有动力能跑起来才行;再就是得有目标,得知道自己往哪儿去;然后就是你得会开车,能把车开走;再就是光会开还不行,还必须对驾车技术多加练习,熟练掌握驾驶技巧,使技术定型,也可以称之为动力定型。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基本的条件,才有可能开车到目的地。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语文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如果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首先是学生必须有学习的动力(动力系统),其次是知道自己学习语文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当然教师要更加清楚),再次是学生要会学(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最后要有学习语文良好的习惯(动力定型)。语文教学只有在这四个基本问题上花大力气,下大功夫,才有可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充足的语文学习动力——要让自己的“车”能跑起来
  学习的动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学习动机。学生要想学好语文,必须有充足的动力才能认真投入地去学语文。车子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是开不动的;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或缺乏学习动力,也是难以把语文学好的。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动力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并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动机),让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语文的愿望,从而为语文教学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心理学认为,动机是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因或力量,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的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而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的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或力量,是人类行为动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现为学习的意向、愿望、兴趣等形式,对人们的学习起促进作用。①
  学生的学习动机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内在动机,指由个体内在兴趣、好奇心或成就需要等内部原因引起的动机。例如,有的学生对阅读文学作品很感兴趣,一有空就读文学作品,从中不仅获得知识,而且习得语言表达的技能。由内源性动机激起的学习活动的满足在学习过程本身,而不在学习活动之外的奖励或分数,可以说是乐在其中。另一种支持学习的动机是外在动机,指由外在的奖惩或害怕考试不及格等原因激起的动机。学生努力学习,其满足不在活动过程本身,而在学习活动之外。
  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善于激发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习动力充足,从而愿学、乐学。比如于漪老师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魏书生老师善于通过思想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②这样的例子很多,名师在这一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也都有不少经典的论述。至于具体的方法,需要每位教师在学习优秀教师成功经验的同时,结合自己具体的教学情况加以总结,寻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
  明确学习语文的目的——要知道自己的“车”往哪儿开
  不清楚语文学习的目的,不明白自己的 “车”往哪儿开,往往会使人走弯路与歧路,甚至到不了目的地。关于语文学习大的目标,以前有过不少的争议,现在则比较统一了。对这个问题,现行的《语文课程标准》里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语文素养指的是“人(学生)在语文方面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达到的理论、知识、艺术、思想等方面稳定的水平。在中小学,它主要是学生在语文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不断地将优秀的语言文化成果内化成自身生命个体的一部分而逐渐养成的”。 “‘语文素养’这个概念,它的范围自然比‘语文能力’变广了,增加了文化品位及修养,体现了语文的特点,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③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已有许多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浙江教育学院的汪潮教授提出五个基本策略: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基本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增进现代的人文素养、形成完美的精神世界;④北京市八一中学的兰瑞平老师认为:教师首先要处理好继承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和改革创新的关系,其次要解决好学生的学习态度或兴趣、习惯、方法、效率、途径、文化六个问题,第三要构建“学堂、主人、训练”的有机教学程序;⑤四川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李良品老师建议: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必要的语言积累,培养较强的语文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⑥从这三位老师的建议中就可以看出“英雄所见略同”:对人文素养、语言积累、语文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的重视。由以上看来,要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在语文的知识能力与学生的精神层面上下功夫,还要注意学生学习方法的传授以及良好习惯的培养。这几个方面都要加以关注,只突出其中一两点恐怕是很难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
  学会语文学习的方法——要会自己开“车”
  车有了动力,又知道往哪儿开了,还必须要知道开车的方法,会开车才行。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样的学习目标,如果不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还是不容易学好语文。因此要让学生学好语文,还必须传授给他们学习语文的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就是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还要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后,就可以沿着自学、会学的大道主动前进了。
  在进入21世纪之前,联合国组织了15名世界级的专家,花了3年的时间,写出了一份研究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这份报告提出了四大支柱,就是四个学会。第一学会认知,就是学会学习;第二学会在现代条件下做事;第三学会共同生活;第四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作为四大支柱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自明。
  但在当前的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研究得比较细致而深入,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不会学,不擅学,离开老师的指导就不知道怎样学的不良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学会学习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并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在这一方面给我们做了杰出的表率。魏老师事务繁多而且经常在外授课讲学,但他所教的学生学习成绩却仍然非常突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魏老师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与传授,学生掌握了学习语文的方法,从而会学、擅学。⑦
  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把自己的“车技”定型
  只知道了“开车”的方法还不行,还要通过不断的练习,使自己的车技定型,形成习惯,才能把车开好。
  什么是习惯?习惯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辞海》)这里包含两点,一是长时期通过重复或练习逐渐养成,二是一旦巩固下来就会变成需要并不容易改变。这就说明,良好的学习习惯经过教育(或兴趣的激发)是可以培养的。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的目的在运用,就要养成运用语文的好习惯,不断地练,才能形成好习惯,才能真正地学到本领。”他又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好习惯。”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要讲究综合效应》中说道:“习惯成自然,长期耐心地严格训练,会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系列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使开发潜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培养良好的素质,须从习惯的养成抓起。”魏书生老师在《学会学习》一文中说:“认识也好,兴趣也好,方法也好,具体的某一件事也好,如果不上升为习惯的话,那么往往是前功尽弃。”从以上名家论述与教学实践看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
  许多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总结出一条共同的经验:学差生与学优生相比,大多不是差在智力上,而是差在缺乏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上。
  魏书生老师的学生通过他的三年训练,在读、写、听、说四方面初步养成了自学习惯:一篇短文听一遍,就试着归纳中心,分析层次结构,复述课文内容的习惯;口头作文、口头总结每节课学习过程的习惯;自学教材、读课外书,积累格言,观察思考社会问题的习惯;就写的方面而言,自留作业,自己批改作文,互相出考试题,写日记,办“班级日报”的习惯。以写日记为例,三年中最差的学生都写了15万字以上的日记。⑧
  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看上去似乎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但我认为这也正是他能在语文教学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长期的教学与学习中,我切身体会到,凡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学效果比较好,或者取得杰出成就的老师,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无意地解决好了以上四个基本问题。而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的教师,则往往在教学的基本问题上缺乏研究或者研究不够深入。
  以上就语文教学中的四个基本问题的重要性,谈了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意在希望一些热衷于“高深”、“新奇”理论的语文教师能够充分意识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并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予以充分的重视,至于具体的做法,则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这几个问题看似老生常谈,但往往越是熟悉的越是容易被人忽视,正所谓“睫在眼前长不见,却往别处寻秋波”。古人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又说,如想“高高山顶立”,必须“深深海底行”。语文教学必须对基本问题进行踏实深入地研究与实践,才能为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往往更要紧的是脚下正在走的路。
  
  注释:
  ①李铮主编《心理学教程》,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版。
  ②刘国正主编《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语文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7月版。
  ③巢宗祺《谈谈“语文素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实验总结会上的发言》。
  ④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第12期。
  ⑤兰瑞平《“语文素养”之我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3期。
  ⑥李良品《略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年第3期。
  ⑦⑧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5月版。
  (作者单位:南京江宁中等专业学校)

睫在眼前长不见 却往别处寻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