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华民族古代物质文明的代表是长城,那么精神文明的代表就是《红楼梦》。不知她影响了中国多少代读书人的生活与命运,不知红楼世界吸引了多少文人骚客的眼球,不知大观园牵动了多少青年男女的心。
有人说三个女人一台戏,我要说一个女人是朵花,两个女人花照花。在以往一些谈论《红楼梦》中女性人物的文章里,笔者所见大多是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相提并论,这也无可厚非。但我认为,王熙凤与林黛玉有更多的可比之处,而且会有更多的趣点和玩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少高中生刚接触《红楼梦》时,对于这样一部大块头的文学名著,可能还会有点距离感,兴趣就更谈不上了。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引导,适时穿插一些《红楼梦》中让学生感兴趣的人和事等,那么必将大大激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和动力。这对教师来说,不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吗?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也是一桩美事吗?对语文教学来讲,不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吗?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为了方便和亲切,下文就简称王熙凤为凤姐,林黛玉为林妹了。
一、外貌描写之比较
凤姐:作品首先指出“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初显其出类拔萃。接着从头上戴的、项上挂的、裙边系的、身上穿的进行细描,尽显穿着华丽。其次便是对她容貌的刻画,如“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更显其姿容俏丽。
林妹:在众人眼中尽是体弱多病,如“年貌虽小,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此乃客观之言。在凤姐眼中竟是气度,如“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凤姐这番话虽有拍马逢迎之嫌,可确也道出了林妹的漂亮迷人。在宝玉眼中全是貌美多情,如“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真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二、语言行动之比较
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突出表现在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和人物行动的动作化上。如凤姐的出场,先是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足以看出凤姐的放诞不拘和她在这个家族中的特殊地位。“丹唇未启笑先闻”,面对笑声,“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足见其放诞无礼及在贾府的特殊权利。“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真可谓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对黛玉的嘱咐,更可见其在贾府权力的不一般,尽显精明能干。回王夫人的话,“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更显其玲珑善变的一面。一笑、一哭、回王夫人的话、对黛玉的嘱咐,凤姐的八面玲珑,精明能干,由此可见一斑。
林妹:步步留心,时时在意。面对邢夫人邀请时的婉言谢绝,见王夫人时的彬彬让座,陪贾母吃饭时的谦谦推让等,处处可见她的谨慎小心,举止有度。如对念书问题的前后回答:贾母问林妹念何书,她道:“只念了四书。”而当宝玉问林妹时,她却道:“不曾读,只上了二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前后的改口,一方面可以看出她的教养非同一般,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是她对贾母那种“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的直接回应。其实这些也都是她寄人篱下身世的直接影射。
宝玉曾送林妹“颦颦”二字,除了眼泪太频的缘故外,“颦”字还通“贫”字,即贫嘴也。别看黛玉温文尔雅、弱不禁风,看上去很腼腆,很淑女,其实林黛玉的嘴是很厉害的,大观园里的姐妹们几乎没有几个能敌过她的。如对进贾府求援的“母蝗虫”刘姥姥,她是极尽讽刺挖苦之能事。她和凤姐的不同之处在于凤姐只是表现得露骨,而她则是深入骨髓地轻蔑与不屑。
三、身份地位之比较
凤姐:是少妇,贾琏之妻,王夫人的侄女,贾母的孙媳妇,贾府总管,今天的话就是总经理,王夫人是董事长。
林妹:是少女,林如海之女,贾母的外孙女,暂居贾府,可谓寄人篱下,今天的话就是一位漂亮的食客。她常常悲叹自己“寄人篱下”,在贾府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她有贾母护着,宝玉捧着,至少在日常用度上不用发愁。
四、人物绰号之比较
凤姐:贾母戏谓她“泼皮破落户”、“凤辣子”。我们从其性格走势来看,也是可以叫她“辣子姐”的,更有人胆怯怯地喊她“母老虎”。
林妹:众人眼里显不足,女人眼里标致和风度,男人眼里貌美与多情。众人眼里是“病美人”,有不足之症。女人眼里是对手,有危险。宝玉眼里是病若西子,病得美,病得妙,病得让宝玉心儿怦怦跳,太值得怜爱了!“颦颦”是宝玉送给林妹的绰号。“颦”有皱眉之说,所谓东施效颦嘛!宝玉说林妹眉毛尖上略略皱着,名字中又有个“黛”字,所以叫“颦颦”。其次“颦”,也可以作“频”字讲,因为林妹天生下来就有很多哀愁,经常掉眼泪,来实现“木石前盟”中绛珠仙子对神瑛侍者的报答,因此,眼泪不可谓不频。说得不好听点就是爱哭鼻子罢了,因此号“颦颦”。
五、气质类型之比较
凤姐:属于胆汁质或多血质。凤姐阴险恶毒,毒设相思局。贾瑞垂涎她的美色,她给予诱饵,设下圈套,让他上钩,最后使其害相思病致死。凤姐铁槛寺弄权。铁槛寺老尼净虚为了要帮长安府太爷的小舅子抢亲,许她三千两银子。她便通过关节暗地使长安节度云光逼婚,结果迫使一对青年男女双双自尽。凤姐以假刀逼死尤二姐。贾琏偷娶尤二姐让她得知后,便“大闹宁国府”,后来导致尤二姐无处容身,饮恨含金自杀。但凤姐却有着一张漂亮的脸蛋和爽朗的性格。正是 “恨凤姐,骂凤姐,不见凤姐想凤姐”。
林妹:属于黏液质或抑郁质。她对什么事都会发生悲落式联想,并经常多愁善感。如大家开宴会其乐融融相聚一堂,可她却在宴会散场时哭泣,大家又免不了分别和失落一场。她与宝玉的木石前盟本是好事,可她每次见宝玉都自己找气生,自己折磨自己。春天百花盛开是多好的景色,可她却要葬花,并且联想今后谁葬自己。她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她才学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住在潇湘馆,院子里有许多竹子,在大观园所有院子里是独一无二的。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人品高洁,刚直不阿,有气节。潇湘馆的竹子不是粗大的毛竹,而是细竹,带有女性的意味。她喜散不喜聚,愿一个人在园中一角携着小锄,埋香冢,泣残红,愿一个人静卧在“竹影参差,苔痕浓淡”的萧湘馆,迎风洒泪。
六、性格类型之比较
凤姐:外向型,泼辣型。凤姐恰似毒品与良药的混合物,她聪明不假,但她是残忍的聪明,是八面玲珑但人人又恨又怕的聪明,可恶的聪明。贾母戏称她为“凤辣子”,简单地说,凤姐是香辣、麻辣、泼辣、酸辣和毒辣五辣俱全。“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都占全了。”这几句话虽然出自一个小厮之口,却是对她五辣俱全的形象总结。
凤姐最善于揣摩长辈心理,哄长辈,最懂得何时何地对何人说何样的话,做何等的事,最能讨贾母、王夫人等长辈的欢心,让弟妹们高兴。林妹来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贾母思念,所以凤姐的一举一动,处处都在讨贾母的欢心。文中“忙转悲为喜”五字,生动地写出了她的香辣中有欠真诚的演戏一面,而那个“忙”字则表现出凤姐对于这种表演已经熟练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曹雪芹往往就是在读者不经意处点一笔,入木三分地活画出人物真实的内心世界。
凤姐整顿宁国府成功的关键在于,她主要不是靠厉害,而是靠进行制度化管理。她上任伊始就指出了宁府混乱是由于尤氏“好性儿,由着你们去”。接着颁布了一系列规定,职责明确,赏罚分明,不讲情面,自己身体力行。这种管理方法与现代管理具有本质上的共同性,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在协理宁国府这件事上,凤姐充分显示出其“辣”的泼辣,其果断、干练、严格、雷厉风行,实属罕见。
林妹:内向型,婉约型。她生性孤高,却寄人篱下,使她敏感多疑,常用“比刀子还利害”的话语去回击和奚落他人,以保持自身的纯洁和高雅。这一切都被人们看作是“刻薄”和“小心眼”,不合温柔敦厚的闺范。宝玉心中的佳人便是“其鲜艳妩媚,有似宝钗,风流袅娜,则如黛玉”。林妹富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真正的悲剧总是动人心魄的,因为悲剧是将美毁灭给人看。越是美的有价值的人生被毁灭,其悲剧就越壮美,越深刻,越动人。在林妹的丰富性格中,较为突出也最为世人所公认的就是那所谓的“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不饶人、诸事好挑剔等。其实,这些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在其 “小性儿”、说话尖酸刻薄等令人不喜欢的性格背后,隐藏的正是她那颗十分强烈的自尊心。执著地维护自己的自尊心,正是她一切性格的根源。要求尊重和维护人的尊严,不能容忍对人格和自尊心的丝毫亵渎,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人们在注意到林妹的“小性儿”的同时,又往往会被林妹的善良、纯洁、率直、热情大方、温柔、体贴等所感动。这才是林妹性格的真正面目。
七、原料来源之比较
凤姐:辣椒和泥做的。《红楼梦》问世以来,在红学史上,对凤姐的各种评语也是非常多的,有些人认为她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把她叫做“女曹操”,称之为“胭脂虎”,就是母老虎。五辣俱全的她常常是数辣并用,这才叫真正的厉害。酸辣在心,毒辣暗藏,香辣开路,麻辣迷人,泼辣行事,最后是置对手于死地。总之,她既要恶事做绝,还要好名尽得。可谓心狠手毒,算尽机关。贾宝玉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凤姐给人的感觉更多的则是具有男人一般的气魄,男儿一般的能耐。
林妹:水和花做的。“水”这个意象在《红楼梦》中代表少女。值得注意的是,在大观园所有院子里,只有潇湘馆有水。曹雪芹显然是把林妹作为这些杰出少女的突出代表来写的。而且这水沟很浅,水很少,暗示院子的主人生命力的脆弱。这水“盘旋竹下而出”,可见水和竹具有重要的关联。尤其是竹子长在潇湘馆,就和舜帝南巡的故事联系起来了,并暗示了林妹的爱情悲剧。舜帝南巡不归,他的妻子娥皇、女英千里寻夫,知道丈夫已死,泪洒竹上,成了斑竹,最后投水自尽。
黛玉葬花,人人皆知。花草一家,众所周知。怡红院是少女们的活动中心。绛珠仙草是受了神瑛侍者每日浇灌的甘露才得以久延岁月,修成女体,所以林妹自称是“草木之人”。
八、命运结局之比较
凤姐:被休似乎应该是在被抄家之前。最后,哭向金陵事更哀,看来凤姐被休后的命运真的很凄惨,似乎连娘家都不能回去,在外面油尽灯枯,香消玉殒了。贾琏休弃凤姐,贾芸、小红等人仗义探视,多方设法,将宝玉、宝钗、凤姐等人营救出来。凤姐万念俱灰,托着病躯哭向金陵,逝于故乡。
林妹:最后是被情刀杀掉了。宝玉婚后,对“宝钗借词含讽谏”听而不闻,只是思念林妹。“冷月葬花魂”,应当是林妹孤寂一生的最好注解。首先,她是孤独而死。在贾家的高墙深院里,她无法再有亲人间的温情,只有冷面孔。她是被遗弃的孤独者。其次,对自己的爱情绝望而死,那肝肠寸断的《葬花吟》,那段焚稿归西,贾家的“掉包记”,把她一生的幸福毁灭,她再也没有活下去的理由,带着无奈、绝望离开了仅属于自己的幸福。再次,在某种意义上,我认为是性格的悲剧。冷僻清高,不会轻易地夸赞别人,最重要的就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人都隔离起来,不愿交流。对待别人也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所以得不到大观园里众多姐妹的理解,甚至连宝玉有时也摸不透她的心思。用今天的话说,或许正是这样,使她患上了重度的抑郁症,再加上好姻缘美梦的落空,促发了黛玉的死亡。
“红学”本来是清末两个文人开玩笑时的一个说法,结果100年来竟然真的成了中国学术界公认的一门显学,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为三大显学。《红楼梦》这座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高峰,从她问世之日起,关于她的研读从未停止过。
鲁讯先生曾说过:“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红楼梦》则是好茶、好酒中的极品,一沏之后,或是酒瓶方开,顿时香溢满堂;略饮少许,沁人心脾,余香满口,回味无穷。《红楼梦》经得起反复地品味式精读和反复地解剖式研究。”
(作者单位:沭阳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