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有特定的含义和固定的结构。现代汉语词汇里有大量的成语,一些人在使用成语时,常把某些成语中的字读错,这种现象不容忽视。现将成语误读的常见类型归纳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某些成语中的字,声母、韵母读音正确,但声调被误读。例如:“安步当车”的“当”,意思是“当作、作为”,应读dàng,常被误读为dāng;“量体裁衣”的“量”,意思是“估量、审度”,应读liàng,常被误读为liáng;“如法炮制”的“炮”,意思是“照着样子做”,应读páo,常被误读为pào;“徇私舞弊”的“徇”,意思是“依从、曲从”,应读xùn,常被误读为xún。这种现象比较常见,在成语误读类型中所占比例最大。诸如“敲骨吸髓(suǐ)”、“忍俊不禁(jīn)”、“惟妙惟肖(xiào)”、“怨声载(zài)道”、“横(héng)行霸道”、“呕(ǒu)心沥血”,其中加注音的字分别被误读为suí、jìn、xiāo、zǎi、hèng、ōu,如此等等。
二、某些成语中的字,韵母、声调读音正确,但声母被误读。例如:“痴心妄想”的“痴”,意思是“沉迷”,应读chī,常被误读为zhī;“嗷嗷待哺”的“哺”,意思是“喂食”,应读bǔ,常被误读为fǔ;“血流漂杵”的“杵”,意思是“舂米的短木棰”,应读chǔ,常被误读为wǔ;“鞭辟入里”的“辟”,意思是“透彻”,应读pì,常被误读为bì;“斗筲之人”的“筲”,意思是“水桶”,应读shāo,常被误读为xiāo。
三、某些成语中的字,声调、声母读音正确,但韵母被误读。例如:“抛头露面”的“露”,意思是“显露”,应读lù,常被误读为lòu;“揠苗助长”的“揠”,意思是“拔”,应读yà,常被误读为yàn;“疾风劲草”的“劲”,意思是“坚韧”,应读jìng,常被误读为jìn;“茅塞顿开”的“塞”,意思是“堵塞”,应读sè,常被误读为sài;“数见不鲜”的“数”,意思是“屡次”,应读shuò,常被误读为shù。
四、某些成语中的字,声调读音正确,但声母、韵母被误读。例如:“暴虎冯河”的“冯”,意思是“徒步趟水”,应读píng,常被误读为féng;“余勇可贾”的“贾”,意思是“卖”,应读gǔ,常被误读为jiǎ;“刚愎自用”的“愎”,意思是“乖戾、固执”,应读bì,常被误读为fù;“否极泰来”的“否”,意思是“坏运、恶运”,应读pǐ,常被误读为fǒu;“同仇敌忾”的“忾”,意思是“愤恨”,应读kài,常被误读为qì。
五、某些成语中的字,声母读音正确,但韵母、声调被误读。例如:“心宽体胖”的“胖”,意思是“安泰舒适”,应读pán,常被误读为pàng;“深中肯綮”的“綮”,意思是“相结合的地方”,应读qìng,常被误读为qǐ;“悬崖勒马”的“勒”,意思是“收住缰绳”,应读lè,常被误读为lēi;“审时度势”的“度”,意思是“揣度、推测”,应读duó,常被误读为dù;“并行不悖”的“悖”,意思是“违反”,应读bèi,常被误读为bó。
六、某些成语中的字,韵母读音正确,但声调、声母被误读。例如:“言简意赅”的“赅”,意思是“完备”,应读gāi,常被误读为hái;“博闻强识”的“识”,意思是“记”,应读zhì,常被误读为shí;“引吭高歌”的“吭”,意思是“喉咙”,应读háng,常被误读为kàng;“苦心孤诣”的“诣”,意思是“到,指学业、技术等方面所达到的程度”,应读yì,常被误读为zhǐ;“歃血为盟”的“歃”,意思是“用嘴吸取”,应读shà,常被误读为chā。
七、某些成语中的字,声母、韵母、声调全被误读。这种情况比较特殊。例如:“瞠目结舌”的“瞠”,意思是“瞪着眼看”,应读chēng,常被误读为táng;“不容置喙”的“喙”,意思是“鸟兽的嘴”,应读huì,常被误读为yuán;“金蝉脱壳”的“壳”,意思是“坚硬的外皮”,应读qiào,常被误读为ké;“投袂而起”的“袂”,意思是“衣袖”,应读mèi,常被误读为jué;“相形见绌”的“绌”,意思是“不足、不够”,应读chù,常被误读为zhuō;“烜赫一时”的“烜”,意思是“盛大”,应读xuǎn,常被误读为héng;“饿殍遍野”的“殍”,意思是“饿死的人”,应读piǎo,常被误读为fú;“暴殄天物”的“殄”,意思是“灭绝”,应读tiǎn,常被误读为zhēn;“鳞次栉比”的“栉”,意思是“梳子、篦子等梳头发的用具”,应读zhì,常被误读为jié;“怙恶不悛”的“悛”,意思是“悔改”,应读quān,常被误读为jùn。
(作者单位:宿州逸夫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