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江苏高考作文考了 “绿色生活”,应该说这个题目还是贴近学生生活的,学生有话可说,当然可以写低碳生活,写环保,但根据提示,写成提倡一种全新的、健康的生活理念,或许更接近命题者的意图,也会让文章在立意上更进一步。可不少学生出了考场之后却长吁短叹,直呼不会写,没话可说。实际上,很多学生高三毕业后还是很难写出一篇文从字顺的像样的文章来。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写好作文的意义不言而喻。作文写得好坏,往往决定了考生能否取得高分,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考上理想的大学。
回想起前年江苏的高考作文题“好奇心”,不少学生的作文呈现出低幼化倾向,通篇在概念上做文章,结果是胡扯一气,缺乏实际内容。还有不少学生写人民子弟兵因为好奇心才参加四川5.12地震抗震救灾,这更是风马牛不相及。更有甚者,不顾所给材料的限制和要求,竟然大谈特谈人生、社会是不需要好奇心的。就去年的“品味时尚”来说,这种现象依然很严重,好多学生缺乏对生活的感受和体会,看似语言华美,实则思想空洞,满纸荒唐之言,当然难以激起阅卷老师的共鸣了。
那么,这个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
鉴于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思想上高度重视。对学生作文水平过低的现状不能避而远之,不能是每次考试后发点感慨,或者是有点想法而没有什么实际行动。要树立大语文观,不能死抓课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们不能因为高考的压力就让学生“与世隔绝”,直至“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要想让学生写出好文章,必须先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体味生活,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社会人生,万象纷纭。决不是凭空想象或随便看看就能写出好文章的,对事物观察、体味、比较、分析、判断,进而深入思考,既要观其形貌,更要究其本质,并强化记忆,熟记于心,如此,写作时方可文思如泉涌。当然,这需要全社会为之努力。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首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并为改变这种现状而积极付诸行动。
2.彻底改变目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必须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一改传统的满堂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过程的体验,而非纯知识的传授。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课文仅仅是例子而已,要通过举例,使学生掌握写作技巧。”也就是说,学课文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而已。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学点写作的路数。同时,课外阅读不能放任自流,强调课外阅读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有具体的指导,包括读什么书、怎么读等等。
3.要多动笔,把平时所学的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技能。如何写好作文,古人有比较精辟的论述,欧阳修有言:“文章欲佳,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熟方能生巧,不反复练习,何言掌握要领。要想写好作文,仅仅靠课堂上练那么几篇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当然,首先要帮助学生消除“害怕”心理。时下中学生当中不是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吗:“一怕写作文,二怕周树人。”学生怕写,主要是因为平时动笔太少了。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去引导乐写,必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写作的机会。当然形式可以多样化,比如说课前演讲、征文比赛、辩论赛、黑板报等等。
4.增加课堂训练的机会,改变传统的批改模式。每周必须写一篇大作文,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样才能达到训练的目的。说到这,可能有教师要反对了:“那怎么行,没有时间改呀。”这话固然不错,但我们完全可以换个思路。
其实未必写一篇就改一篇。实际上,也确实不能再用改作业是否仔细来衡量教师的责任心,尤其是作文。试想,如果我们对每一次的每一篇作文都精批细改的话,等到我们辛辛苦苦地把全班作文改完再做下一篇时,学生可能已经把它忘得差不多了,又何来热情呢?我个人认为,作文批改的形式可多样化。教师可以批改其中比较典型的一部分,并进行精批细改,找到个性和共性的东西。更可以发动学生相互批改。如此,既解放了自己,又节省了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方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尝试,效果非常好。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作文是块硬骨头,但只要我们能抓住要领并进行不懈的努力,相信目前这种作文难的现状一定会有所改变。
(作者单位:淮安市清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