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84

[ 谢兴圣 文选 ]   

“蓐”字辨义

◇ 谢兴圣

  苏教版选修课本《〈史记〉选读·淮阴侯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话:“(韩信)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日,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在文本解读时,“晨炊蓐食”成为一个难点。课本注释为:“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蓐,同‘褥’。”王力《古代汉语》注释为:“在床上就把饭吃了。”《史记》研究专家韩兆琦的《〈史记〉评注本》也注释为:“早做饭,人在床上就把饭吃了。蓐:同‘褥’,被褥。”查其他资料,发现不少都是这样解释的。但笔者颇为怀疑,觉得解释有悖情理,关键是对“蓐”应如何理解。
  “蓐食”是什么意思呢?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说:“张晏曰:‘未起而床蓐中食。’”这是说没有起床,就在被窝里吃饭了。这太不近人情了:“晨炊”,一早起来把饭煮好,此时韩信还没有来,为什么还要回到床上去吃饭呢?“蓐食”不是多此一举吗?有这个必要吗?无论如何,于情于理都讲不通。关键是一个“蓐”字。西汉扬雄《方言》卷十二:“蓐,厚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蓐,陈草复生也,繁缛也。”“蓐食”,即晨厚食,即多食。早晨多做饭、多吃,中午不做饭、不吃,韩信来了,不给他做,没有午饭吃。所以,“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因为,《集解》中把“蓐食”解释错了,所以影响了后来的包括今天的一些注本。我认为,“蓐”解释为“厚、多”更合情合理。
  (作者单位:姜堰中学)

“蓐”字辨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