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09年第9期 ID: 147557

[ 谢兴圣 文选 ]   

“我来迟了”的另一种解读

◇ 谢兴圣

  《林黛玉进贾府》作为传统篇目,我也教过好几遍了。每次教到王熙凤出场时说的一句“我来迟了”时,总觉得这不太会仅仅指迎接林黛玉来迟了这样简单,曹雪芹在这句话中似乎包含着某种宿命的色彩。王熙凤生不逢时,没有赶上好时代,反而碰上了贾府的衰败(即封建社会的衰败),虽然果敢能干,但无力回天。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贾母到清虚观去“祷福”,贾母与众人楼上坐下后,贾珍来回报在神前点戏的情况,请看这一段描写:
  贾珍一时来回:“神前拈了戏,头一本《白蛇记》。”贾母问“《白蛇记》是什么故事?”贾珍道:“是汉高祖斩蛇方起首的故事。第二本是《满床笏》。”贾母笑道:“这倒是第二本上,也罢了。神佛要这样,也只得罢了。”又问第三本,贾珍道:“第三本是《南柯梦》。”贾母听了便不言语。
  贾母听了为什么不言语?因为她已经知道这暗示了贾府的命运:第一阶段是荣宁二公创业开基,第二阶段还是像唐代郭子仪七子八婿、满堂富贵。可第三阶段即贾府的明天呢,却是南柯一梦,万事成空。
  王昆仑先生在《红楼梦人物论·宗法家庭的宝塔顶——贾母》中论贾母时,对曹雪芹预见的封建社会的衰败作过非常精辟的分析:
  使至今的读者都不能不敬服的是: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康熙末年,死在乾隆早期,正值大清帝国文治武功的黄金时代,他却能指出了那种虚有其表的统治者所逃不出的历史规律。只靠着“天恩祖德”的“太上家长”也罢,“太上皇”也罢,人称你“多福多寿的老祖宗”也罢,自命为太平无事“十全老人”也罢,从外面看起来还正像是一个高耸云霄、光耀远近的宝塔顶,可是到了最后,还是要跟随着塔身的腐朽,忽喇喇地坍塌坠地。
  由王昆仑先生这段话,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曹雪芹在“康乾盛世”烈火烹油般的气势中,却已经嗅到了封建社会衰败的气息。泼辣、果断、干练、严格、雷厉风行的王熙凤,不是救世主,她的一切努力,一切奋斗,一切挣扎,最终只能是徒劳,她已经无力扭转乾坤,结局必然是凄惨的。
  周思源先生对王熙凤有一个十分精彩的评价,说她是“香辣、麻辣、泼辣、酸辣和毒辣五辣俱全”。别的不说,仅就泼辣而言,王熙凤真不愧是人中之凤,脂粉队里的英雄。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堪称她泼辣的经典之作,成为前八十回中王熙凤最精彩的一场戏,是这个形象最有光彩之处,集中表现了她遇事果决、办事干练,有章法,讲效率,大刀阔斧的果断作风。她来到宁国府,杀伐决断,对症下药,加以整顿:第一分班管事,职责分明;第二精细考核,不容混冒;第三赏罚严明,树立威信。没几天,宁国府迅速由大乱到了初步大治。不仅如此,作为贾府“兴利除弊”的改革者,她有着高超而明亮的眼光,洞明世事的穿透力,处理起各种事务来更加游刃有余而且又能始终控制着攻防退守的主动权。巾帼不让须眉,让所有的男人、女人仰视她。
  但是,王熙凤毕竟不是神,是人,是“凡鸟”。她不可能力挽狂澜于既倒,陈年老朽的古屋,又岂是一木所能支撑?当荣国府里的内囊已经见底,这个“脂粉队里的英雄”忽然变得威令不行。那么聪明的人,也忽然变得“一点头脑都没有”。在贾母的出丧大礼上,终于对那些不听使唤的底下人,发出求饶的声音:“大娘婶子们可怜我罢!”……
  裂痕累累的贾府顷刻间说塌就塌,终于把这根“恃强”的支柱压弯、折断,最后一同归于毁灭。
  这个偏从“末世”来的“凡鸟”,尽管有才干也有权术,工于心计又敢作敢为,最后还是“哭向金陵事更哀”,机关算尽,终究未能救贾府这座大厦于将倾,反误了自己的性命。生不逢时的她,真的是“来迟了”。
  
  (作者单位:姜堰中学)

“我来迟了”的另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