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85

[ 黄兴亚 文选 ]   

是感谢,还是嘲讽

◇ 黄兴亚

  鲁迅著名的回忆录《藤野先生》一直作为传统篇目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它滋灌了一代又一代中学生。他们永远忘不了满怀爱国之心和报国之志的鲁迅,在日本仙台医专遇到了一位令其最崇敬、最感激的藤野先生,忘不了藤野先生对来自弱国的青年的热诚关心、严格要求,以及他没有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
  但《教师教学用书》对文中的一段语所作的分析却值得商榷。这段话是: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教师教学用书》在“课文评点”的旁注中写到:“不但……还……写‘我’受到的优待:免收学费,操心食宿。感情友好。”在“课文评点”的层意中明确指出:“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在“教学建议”的难点分析中又再次明确强调:“作者到达仙台之后,受到了免交学费的优待和职员们在生活上的关心。对于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以特殊的关心和照顾,反映出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情谊。”如此一来,鲁迅对自己“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是抱着“感谢”之意的。
  其实则不然。鲁迅说“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是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呢?鲁迅说得很清楚:因为仙台“还没有中国的学生”,于是受到了如同“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的那种“物以稀为贵”式的优待。鲁迅如此说,是否已透露出“嘲讽”?因为“物以稀为贵”,于是“学校不收学费”,因为“物以稀为贵”,于是“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那么几个职员是如何“操心”的呢?
  先看“宿”。鲁迅说:“我先是住在监狱旁边一个客店里的,初冬已经颇冷,蚊子却还多,后来用被盖了全身,用衣服包了头脸,只留两个鼻孔出气。在这呼吸不息的地方,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鲁迅这“宿”的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啊!“宿”在条件如此恶劣的地方,能说是真诚的操心吗?如果说是真诚的操心,那么就应该给鲁迅找一个或者换一个住宿条件较好的地方。我们细细品味这几句描述的“宿”之情状,难道对几个职员的所谓操心不充溢着嘲讽吗?再看“食”。鲁迅是这样说的,虽然开始“饭食也不坏。但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结果如何呢?鲁迅说:“于是搬到别一家,离监狱也很远,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就是这一位先生“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的令鲁迅难却的“好意”——“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却再无人过问。这不是对这一位先生的有力讽刺吗?
  鲁迅所写的这段话,与其说是“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日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还不如说是写这“几个职员”和这“一位先生”因为“我”——第一个中国学生的到来,他们觉得稀奇,于是为“我”免收学费,并找一些为“我”的“宿”和“食”操心的借口和机会,来看看“我”这个来自中国的稀奇之“物”,至于“我”真正“宿”得如何,“食”得怎样,他们并不真正关心。鲁迅对这“几个职员”的所谓“操心”和对这“一位先生”的所谓“好意”是不满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嘲讽的语气。
  鲁迅如此如实地写出这“几个职员”和这“一位先生”的虚情假意,并予以嘲讽,其目的是为后面写藤野先生对自己真诚关心和严格要求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见藤野先生人品的宝贵和人格的伟大。
  (作者单位:罗山县楠杆初中)

是感谢,还是嘲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