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90

[ 刘洪丽 文选 ]   

于细微处见精深

◇ 刘洪丽

  关于苏东坡《赤壁赋》中情、景、理交融妙处的发微,可谓“前人之述备矣”。但是,笔者在教授《赤壁赋》的过程中,却发现另有几个细微之处似乎为大家遗漏,而这几处却最能见证作者的匠心独运、妙笔神思。谨补缀如下,权供方家教正:
  1. 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按:这段文字,将一世之雄的曹操写得何等气魄。通常大家都习惯解读为由眼前水月,想到曹操与自身对照,抒发功业未成、岁月忽逝的伤感。笔者认为这种认识忽略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的内涵。此处曹操形象不仅仅起到引发和对照的作用,同时也借用英雄曹操的一声叹息,在刻画人物的字里行间就含蓄地融进了自己踌躇满志而突遭坎坷的抑郁伤感。可以说此段是寓情于人物刻画之中。
  先看“‘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一句。熟悉《短歌行》的读者会发现曹操诗中忧知音难觅、忧无人知我心的情思,而同样的忧思,被贬黄州的作者体会得也许更深。因木秀于林而“为当路者沮之”,乌台诗案保住性命本属侥幸,坎坷的遭遇,又迫使他练就了一套处惊不变、逆势顺迎的本领,他不乏诗友过访,亦不缺野老相问,惜时保命,能乐观开朗的活着亦属难得。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望美人”垂顾的期望还不可能消弭,为朝廷所用的执着会时时撞击心扉。多少壮志随风消逝,多少期许转头成空,他未言失意沮丧,而是将满腹苦闷寄于这一问之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被贬黄州的苏子也是曾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深沉感慨的。只有理解了这一句,才能体会到“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一句中亦赞亦羡的心情。苏子用语词简情真,一字千钧,读来似铿锵作金石声。词句连用“破”、“下”两个动词,写出曹操攻城如破竹的英武气概;“千里”、“蔽空”极言雄师百万的威风阵势;“固一世之雄也”中,一个“固”字无理而妙,对功成名就的渴慕之情,溢于言表。句末“而今安在哉”五字似一声长叹,把所有的忧苦都抛进了漫漫时空中,所有的忧愁、苦闷、压抑、挣扎,在壮阔的江面和明亮的月色下震荡、回响。
  2.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按:这段音乐描写是引出下文客人抒怀的重要过渡,然而其作用绝非仅仅在此。笔者认为,这段描写是“以乐载情”的典型段落。这段描写是下一段客人感慨的背景乐。劫后余生的惊惶凄苦,被贬黄州的倍受冷落,心系庙堂而身老黄州的感伤,这些栖居于心头的悲凉岂不是有哀怨、有爱慕,令人欲哭泣、欲申诉,令潜龙舞、嫠妇泣吗?作者把所有的感伤全寓于乐声的描写里。“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嫠妇泣”六个比喻,可谓写得声情兼备。沈德潜论苏诗说:“苏子瞻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如意中所欲出。”此言得之。
  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子文章注意整体的统一,而表达绵密精巧,看似平淡实则奇警,看似松散实则精练,在《赤壁赋》中,这种艺术技巧可谓达到了极致。
  以上,笔者略述了《赤壁赋》中融情于人物刻画和音乐描写中之为人所遗漏处。限于能力,难免固陋偏执。但笔者以为,一己陋识于人略有益诚可喜,于事毫无益无足羞。有时,能够“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收获呢?
  (作者单位:邹平县黄山中学)

于细微处见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