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2009年第6期刊登了孙如明老师的文章《高考作文评价应淡化或删改“有文采”》。孙老师指出,语文教师和学生对“有文采”趋之若鹜,追求“有文采”成为写作的时尚,并认为“在如今中学生的写作实践中,重视文采却成了忽视思想和情感的借口,并导致了中学生写作水平的下降”,还从提倡“有文采”不切合中学作文教学目标、背离了学生作文实际情况、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学生未来发展的要求、国外写作教学也不见“有文采”一说等四个方面来支撑“高考作文评价应淡化或删改‘有文采’”的观点。孙老师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这种怀疑和探索精神实在可嘉,但是孙老师所持的高考作文评价应淡化或删改“有文采”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应坚持“有文采”。
一、中学生正处于习得、运用“有文采”的语言的黄金时期
1. 朴实——追求文采——回归朴实是语言生命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人童年——青少年——中年——老年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是生命个体的语言风格亦会经历一个朴实——追求文采——朴实的过程。生命最初的生理诉求和情感宣泄所运用的语言是朴实的,甚至小学低段的作文语言亦表现为朴实的风格。原因就是生命个体正处于语言实践较缺乏和语言能力尚低下的阶段,尚没有追求语言美的意识。而青少年则处于语言能力的成长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和审美能力,有比较自觉的语言审美追求,有锻炼语言能力、追求语言美的内在驱动力,这尤其表现在作文语言中。在生命的中晚年,语言风格又回归朴实,它不是生命最初的那种朴实,而是一种升华后的朴实,是繁华落尽后的真淳,是一种闲观荣辱成败后的从容,静看云卷云舒后的淡定,只有朴实的语言才能表达这种淡定和从容。
请看老舍的回忆录《老舍自传》里的一段文字:
我一点不能自立:是活下去好呢?还是死了好呢?我还不如那么一只小黄绒鸡。它从蛋壳里一钻出来便会在阳光下抖一抖小翅膀,而后在地上与墙角,寻些可以咽下去的小颗粒。我什么也不会,我生我死须完全听着别人的;饿了,我只知道啼哭,最具体的办法不过是流泪!我只求一饱,可是母亲没有奶给我吃。她的乳房软软的贴在胸前,乳头只是两个不体面而抽抽着的黑葡萄,没有一点浆汁。怎样呢,我饿呀!母亲和小姐姐只去用个小砂锅熬一点浆糊,加上些糕干面,填在我的小红嘴里。代乳粉与鲜牛乳,在那不大文明的时代还都不时兴;就是容易找到,家中也没有那么多的钱为我花。浆糊的力量只足以消极的使我一时不至断气,它不能教我身上那一层红软的皮儿离开骨头。我连哭都哭不出壮烈的声儿来。(第一章《童年习冻饿》之第二节《父亲》)
这是婴孩时代饥饿的记忆,是家庭极端贫困的记忆,是那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记忆,是非常苦涩的、刻骨铭心的记忆,但是文字是朴实的,甚至还带着一点淡淡的幽默。这是品尝过生活百般滋味后的恬静,是阅尽世事后的从容,是静观沧桑荣辱后的淡定,只有朴实的文字才能表达作者观照人生的真实感受。而中小学生既没有这种生命体验,又未到观照人生、回忆人生的阶段,很难以朴实的语言表达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真切感受。他们的思想情感是活生生的、敏感而细腻的,还散发着阳光、雨露和花香的气息。只有活生生的、弥漫着阳光、雨露和花香气息的生动活泼的、富有表现力的、有文采的语言才足以表达青少年的思想情感。因此,我们应充分尊重语言由朴实到追求文采再回归朴实的生命过程。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尊重中小学生正处于锻炼语言能力、追求有文采语言的重要阶段这一规律。
2. 追求“有文采”的语言是中学生自觉的语言追求。
一切思想感情都产生于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感悟和思考。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关注的重点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小学和初中阶段更关注自然和社会(这里主要指家庭和学校),而高中阶段则更多关注社会和人生。因此,小学生和初中生长于形象思维,主要以描写、记叙和抒情的方式写景、叙事,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和感悟。描写性的语言当然要优美,记叙性的语言要生动,这就要求语言“有文采”。很难想象朴实的语言能状写优美之景,叙写生动之事。高中生则长于抽象思维,主要以议论和抒情的方式表达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议论文的语言也可以是有文采的,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句式,可以运用修辞手法,善于旁征博引、铺张扬厉,善用寓言和博喻。能灵活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就能让文章具有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的气势,有文采的语言中寓含深刻的韵味。这难道不比没有文采的语言更美吗?
朱光潜先生说:“语言的实质就是情感思想的实质,语言的形式也就是情感思想的形式。”青少年有旺盛的生命力,有蓬勃的朝气,有对生命的热爱,有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新奇和思考。他们以纯洁的眼睛观察这个世界、以敏感的心灵感受这个世界的时候,正是他们思维敏捷、文思泉涌、意气风发的时候,只有生动活泼的、富有表现力的、酣畅淋漓的语言才能表达这种朝气蓬勃的生命和律动。
孙老师认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学生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孙老师所言极是,但是却忽视了中学生正处于习得和运用“有文采”的语言的黄金时期这一基本规律。中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的基本要求,而具有运用“有文采”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写作自觉。运用“有文采”的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状态,是一种愉悦的写作状态。在写作过程中,“有文采”的语言已经不单单是一种形式美,而且与中学生朝气蓬勃的生命和律动融为一体了。值得补充的是,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追求“有文采”的语言的意识,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运用“有文采”的语言来写作的写作自觉,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个别现象而不尊重甚至否认大多数中学生追求“有文采”的语言的自觉意识和运用“有文采”的语言来写作的写作自觉。我们应看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学生正处于习得和运用“有文采”的语言的黄金时期,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组织和引导培养习得并运用“有文采”的语言,在作文教学中应坚持“有文采”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
二、追求“有文采”的语言是写作的自觉追求
细考历代文学家的成长之路,他们成名成家几乎都经历了一个欣赏、临摹经典作品,然后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并自成一家的过程。经典作品值得临摹的地方有很多,而语言的临摹是不可或缺的。纵观中国文学史,诗词佳话中炼字的故事很多,诸如“僧敲月下门”的“敲”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等等,直到今天依然为研究者们所津津乐道。古贤者云:“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对语言的锤炼,追求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历来是文人们的自觉追求。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作诗炼句之苦由此可见一斑。相传著名的苦吟诗人贾岛更是在他的《送无可上人》一诗“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句下加注一首小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极言炼句时间之久,吟成后之欢。这些都表明古人对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的执着追求。
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曾在《语文建设》2009年第4期上读到张政、陈清平老师的文章《〈春〉的故乡在不在江南?》。他们认为:“从创作背景上看,文章是为中学教科书的编写而专门创作的。根据徐杰的考证,作品创作于1933年,是为朱文叔所编教材《初中国文读本》之约专门创作,以供中学生欣赏、临摹的。”《春》的鲜明特色就是精致的结构和优美的语言,在描绘春景中更是饱蘸着作者积极进取的感情。《春》是写景散文的经典,其优美的语言对语文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春》的教学价值主要载体就是可供欣赏和临摹的优美语言,引导学生欣赏、习得、临摹优美语言就成为了《春》的重要教学目标。这表明,30年代的写作教学很重视语言的文采,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优美的语言这一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有文采”的语言应该是作文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追求语言的“文采”是文学创作的自觉追求,欣赏、临摹经典作品以习得、运用“有文采”的语言,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虽然中学生写作文不是搞文学创作,作文目的只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毕竟属于写作范畴,当然具有追求“有文采”的语言这一基本特征。所以,“有文采”的语言是中学生作文的自觉语言追求,“有文采”亦应成为评价作文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我们不能轻率地将中学生写作水平下降的原因归结于重视文采,更不能将“有文采”视为洪水猛兽而横加挞伐。我们应引导学生既重视作文的真情实感、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等方面,也应引导学生追求“有文采”的语言。虽然我们很难达到“文质彬彬”的境界,但至少我们应努力追求真情实感与“有文采”的语言和谐统一的写作境界。虽然只是理想,却有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力量。始终坚持高考作文“有文采”的评价标准,这不仅是对高考的科学和公平负责,更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必将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者单位:衢州市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