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60

[ 张俊芳 文选 ]   

“深度语文”需要有深度的老师

◇ 张俊芳

  不久前参加了“国培计划——中西部地区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有幸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与同行在一起探讨当前的语文教学时,一位好朋友介绍给我一本书,就是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说实在的,语文教育界的一些名家和他们的教法,我自认为还是了解不少的,但“深度语文”这个提法,还是第一次听说,所以一看书名,我就被吸引了。看完之后,果然“深度语文”不同寻常。
  首先,“深度语文”表现在王老师的课堂教学上有深度。
  王老师的“深度语文”用窦桂梅老师的解释就是:“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这在王老师的各种文体的课堂教学实录中体现得淋漓尽致。(2010年1月14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有窦桂梅老师对此书的详细解读)
  比如他的《雷雨》教学课堂实录,光是周朴园和鲁侍萍“相认”部分,王老师和学生探讨出了作者竟设置了六次起伏,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层层推进,曲折引人。还有就是王老师和学生在探讨“从故事情节入手,看矛盾冲突”这个环节时,先分析探讨了什么是戏剧冲突,又结合《雷雨》这个剧本具体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四种不同的观点,而这四种观点来自五位专家的解读文章,然后让学生找出理由赞同哪种观点或发表不同的意见。
  我教了十几年的高中语文,也教了几遍这篇戏剧,但从未这么有深度地理解过文本,大多数情况下只是和其他老师一样照着“教参”或“教师用书”,把那些“很官方”的理解教给学生而已。王老师这样的“深度语文”令人钦佩!
  其次,王老师的作文教学也很有深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也是语文老师最头疼的。可以说每个一线都老师都有着切身的感受:讲解课文,头头是道,无论传统讲读法还是现在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式,都好操作些;但一谈起作文教学,许多老师也只是纸上谈兵,当个岸上的游泳教练,讲了半天,学生还是不知道怎么写。
  王老师的《深度语文》中谈到了他的一些有关作文教学的理念,不仅内容有深度,而且他自己写的几篇下水作文也颇有看头。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写好作文。我把那篇加评语解析的高分议论文的范文《守住心灵的第一防线》介绍给我的学生,这篇文章对怎样提出论点,怎样对论点阐释,怎样分析论证,怎样把概括举例和具体举例搭配使用,怎样体现文章的思辨性,结尾怎样刚劲有力,甚至如何学会积累材料等等,通过一篇下水作文全给学生解读了出来。学生评价写得太精彩了,里面所用的材料太丰富了,更重要的是许多学生原来分不清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这次明白了。
  无论是文本阅读教学的深度,还是写作教学的深度,都体现了王开东老师自身的深度,我隐隐约约感到这种深度来自于王老师读的书比较多。当读到后面的一篇《一个人的阅读史》时,便证实了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以前的姑且不说,王老师从教后,读了很多关于课堂教学方面的书,不仅关注来自语文教学的那些名家的各种教法,如余映潮的版块碰撞教学、李镇西的爱心教育、蔡澄清的点拨教学、钱梦龙的导读法、洪镇涛的培养语感训练等等,还读了一些哲学、历史、美学、教育学、文学、文本阐释学类的书(有一小节,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他列举的书就有六七十本),还不用说有的书他读了不下10遍,有的书每隔几天就要翻一下。无论是书的数量还是读的质量,都令我震撼。
  相比之下,我们许多老师走上工作岗位后,因为工作繁忙,家庭琐事也接踵而至,读书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有的一年都读不了几本书,甚至有的连教学类的报刊也无暇顾及。自己都不是个有深度的老师,又怎么会教出有深度的语文!
  王老师这种“诗意的攀登”,带给学生的不仅是语文的深度,而且是生活的深度、生命的深度。我觉得他的学生应该是终身受益的。
  这样有深度的语文教学远远胜过那些急功近利单纯做几张语文试卷来提高应试成绩的做法。师生都有这样的深度,就算是逃不脱现在的应试,学生的语文成绩也绝对不会是差的。王老师和他的学生用事实就证明了这些。
  这次参加国培班的学习和读了王老师的这本《深度语文》后,我深感终身学习的重要,阅读的必要;要想跟上这个时代,就必须有意识地不断地提高自己;要想做个有深度的老师,阅读吧,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
  (作者单位:蒙城一中)

“深度语文”需要有深度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