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58

[ 鲍艳华 文选 ]   

魏书生:“超语文”的教育价值

◇ 鲍艳华

  吕叔湘先生说:魏书生“不是一个一般的教育家,他立志教育事业,有一种忘我的精神”。①我们从他的评价中得到启发:魏书生的教书育人之道不再是简单的语文教学问题,而是超越了语文教学的。确实,作为语文特级教师的魏书生,其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乃至人格体系都呈现出不同凡响的超越性特色。
  
  一、“超语文”的特征
  
  有学者认为对魏书生的研究不能拘泥于语文学科的视角,并从中透视出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的“超语文化”现象,但是还未能对“超语文”作出正面的完整的定义。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不仅仅停留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上,他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超越单一视角,融合人文社科各种学说。学力层面上,侧重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情意层面上,注重学生人格系统的煅就。
  首先是培养学生的自立人格。其一,强化学生的理想精神。魏书生认为心灵上的辛勤耕耘,开放的将是思想之花。他引导学生“每天点燃一盏思想的明灯”②,即让学生抄写名人格言、伟人警句,其内容或高远辽阔、或警世骇俗、或意蕴深长。格言、警句虽短,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思,可以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意力量。同时,魏书生规定学生的课桌上要有以下三部分内容的座右铭:第一,自己最崇拜的人的名字或照片;第二,自己要追赶的同学的名字;第三,医治自己思想弱点的一句格言。座右铭是学生自己心中的选择,其激励的效果是显著的。其二,点燃学生的生命激情。魏书生始终坚信:“一个凡人,始终不渝地崇拜着一位伟人,他一定能减少许多庸人层次的烦恼,一定能较容易地使自己摆脱低层次的现象的缠绕,从而使自己在许多问题上能超凡脱俗。”③他要求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使学生在与古今中外的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的直面对话中获得心灵的震颤,进而燃烧起为崇高事业而奋斗的激情。其三,砥砺学生的坚强意志。魏书生认为:“要成就一件较大的事业,首先是动机和胆略。在具备了崇高的动机和无畏的胆略之后,决定成败的重要条件就是意志了。”④于是,他根据中学生怕吃苦、意志弱的身心特点,要求学生坚持野外长跑,坚持每天一百次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寒冬暑夏从未中止,学生在不断挑战身心极限的活动中磨炼了坚忍的意志。其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动机,当学生意识到学习可以不断满足心理上的需求时,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实现自己的学习意愿。在魏书生看来,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比如课前要求学生集体唱一支歌或者集体朗诵一首诗歌,在课堂上经常导入一些能激发学生兴趣且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的课外内容,如心理学知识、国内外科技动态和时文名篇等。其他的诸如口头作文、气功冥想、引导想象、请学生猜测教师等方法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成功范例。
  其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以发展学生的智能为教学改革的宗旨。正如他所说:“与其将希望寄托在客观条件的改变上,不如将希望寄托于挖掘自身潜能上。”⑤魏书生指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让学生按照语文知识点的有序排列来自学一篇课文,然后自己留作业、互改作业、自出考试卷等等。这些具体的个性化作业形式相对于教师的预先设计和“统一”布置,明显带有浓厚的自主色彩。魏书生的语文教学之所以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从学生的内部深度唤醒潜蕴的智能。魏书生根据能力形成的发展过程,以“知、情、行、恒”四环节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所谓“知”,就是从思想上提高学生对自学能力的认识,使其意识到要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的需要,不具备自学能力是不行的。如此,学生将自主学习与自己的生活状态、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从而赋予自主学习以一种人生使命。所谓“情”,就是使学生从情感上体验到自学的快乐。魏书生经常创设各种竞赛情境和开展自我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享受成功所带来的高峰体验。所谓“行”,就是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他常常以严格的计划、明确的任务、合理的时间来规范学生的自学行为,既让学生明白学什么,又明白怎么学。所谓“恒”,就是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计划,不断锻炼自学的能力,通过循环往复,实现“知、情、行、恒”的统一,并最终使自学能力内化为一种心理品质。
  
  二、“超语文”的支点:人格魅力
  
  古人云“文如其人”,即指文章的风格同作者的性格特点相似。以此观照魏书生的语文教学艺术,也可谓是“课如其师”了。魏书生从未受过系统的中学教育,初中毕业之后就已失去继续升学的机会,更别说正规的师范教育训练了,这却减少了当时流行的教育观念对他的束缚。他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更多的是来自个人的知识经验和人生感悟,其思想与实践具有浓厚的个人气息。魏书生费尽千辛万苦,九年方才实现当教师的夙愿。他在走上教师岗位之前就已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不凡的人生经历造就了魏书生独特的人格体系。
  首先是坚毅的生命品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任何一位怀抱大志之人,必经一番心志的锤炼,方能取得不凡的成就。魏书生成长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时期,艰苦的生活和政治的高压并没有使他向命运低头,而是依然保持一颗真、善、美的心灵。魏书生始终认为一个成功者的造就在于他是否能够善于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并以一个积极的角色进入生活。他一直从乐观的角度看待周围的一切,乐观的深沉之处则是来自其内心深处的坚忍和高迈。其次是卓越的人生态度。魏书生虽是享誉全国的名师,却毫无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姿态。他有一种通俗且颇含意蕴的说法,言必称自己是到地球上来打工干活的,完事了便挥挥手向地球告别。他说:“宇宙浩茫,人生须臾,从日月星辰的空间角度望地球,它只是一颗星;看自我,微小到无形。从古往今来的时间角度看人类,她还在青年时代;看人生,更为短暂。惟其渺小,惟其短暂,个人才更应该将自己这一滴水溶进为实现人人平等的共产主义事业的滚滚洪流中,多做实事,快做实事,去寻求生存的幸福。”⑥其观照自我、洞察人生的平实心态,实为常人不可及也。正是在坚忍豁达、高迈卓越的人生品质驱动下,魏书生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改之路。
  
  三、“超语文”的教育价值
  
  魏书生取得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的同时,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诘难。集中于一点就是魏书生根本不是在教语文,而是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魏书生认为这正是反映了他的语文教学的本质。笔者认为这也正是魏书生的语文教学的“超语文”之处。魏书生的语文教学改革是在应试型的教育时代进行的,他的授课法确实存在着适应于应试目的的技术主义倾向,语文味淡、审美性弱等。当然,这种现象在曾经辉煌的语文教育明星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魏书生生长在那个时代自然难以避免。我们现在重新审视魏书生,肯定魏书生的“超语文”的语文教学,并不是要泛化语文更不是反语文而是要升华语文,意在让“超语文”的语文教学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继续彰显其独特的价值。
  
  参考文献:
  ①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②魏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开发智力资源》,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③⑤《魏书生文选(二)》,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④⑥王伟《当代中学语文教育专家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魏书生:“超语文”的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