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309

[ 李小玲 文选 ]   

关于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大阅读的两点思考

◇ 李小玲

  在世纪末的语文大讨论和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高考语文全国卷大阅读的命题进行了一次非常重大的改革。到2010年高考落下帷幕,改革已有十余年。与此前相比,近十年全国高考语文大阅读最大的变化就是所选取的材料与以前有所不同。这段时期选取的阅读材料都是文质兼美、题材和风格多样、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具有较浓郁的人文色彩。这些作品注重对学生情感、文化的熏陶,注重对学生人文性的培养,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对人文性的要求。但是,我们把近十年的高考大阅读放在一起来看,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所选阅读材料的文体和考题的设置上,下面我们来进行探讨。
  
  一、所选阅读材料文体单一
  
  近十年高考大阅读的选文篇目,2001年是《门》,2002年是《话说知音》,2003年是《乡土情结》,2004年是《大地山河》,2005年是《一日的春光》,2006年是《阳光的味道》,2007年是《总想为你唱支歌》,2008年是《阳关古道苍凉美》,2009年是《彩色的荒漠》,2010年是《灯火》。这些选文如果从内容上看可以说是丰富多样,但从其体裁上看,却非常单一。一直是散文,与《考试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中语文教科书的实际情形很不相符。
  先来看《考试大纲》,其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能阅读一般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文章和文学作品。”高考语文大阅读测试的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四种文学样式。再看《语文课程标准》,它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是:“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而近十年高考大阅读全国卷的文体一直是散文,显然未能充分体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对阅读文学作品的要求。
  最后看高中语文教材中各种文章体裁的选编安排。我们以人教版高中《语文》为例,看其选文情况。必修一、必修二均选散文8篇,诗歌4篇,其他体裁4篇;必修三选散文4篇,诗歌4篇,小说4篇,其他体裁4篇;必修四选诗歌4篇,戏剧4篇,其他体裁8篇;必修五选散文4篇,小说4篇,其他体裁8篇。五册教材共有80篇课文,文学作品共52篇占65%,其中散文24篇,诗歌16篇,小说8篇,戏剧4篇。高考全国卷大阅读选文体裁十年来一直是散文,也不能反映高中语文教材的实际情况。
  《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对高考文学作品的体裁要求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高中教材中学生学的文学作品也是兼顾各种体裁,而近十年来的高考大阅读选文却一直钟情于散文。这样,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长期单一的以散文作为语言测试材料,就会给学生鉴赏其他体裁文学作品带来负面影响。载于《语文建设》2008年第7、8期上的《文本从考生实际出发,设题从稳定和新课标着眼》一文,在对2008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进行综述时提到:“在有实用类文本可选做的省市,有2/3的考生放弃了小说的鉴赏。”这是长期单一地选择散文作为高考大阅读材料已造成了大多数学生对小说鉴赏忽略的一个有力证明,同时也显示出大多数学生小说鉴赏能力的薄弱。
  实际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不单单是散文这一种文体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还要具有小说、诗歌、戏剧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因此高考大阅读在选文上应该突破单一的散文这种体裁,小说、诗歌、戏剧这些体裁的文学作品也要进入命题者的视野。这样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多种文体的高考大阅读材料就会使学生对多种体裁的文章引起重视和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养成全面的文学素养和多种文体的阅读能力。
  
  二、在设题上呈现出固定化的倾向
  
  1.出题内容囿于文本,答案忠于文本
  把近十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大阅读的试题放在一起看,出题内容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囿于文本。试题从字词句的筛选、揣摩,到对各种形式的探讨,到对文章中心思想及作者主要观点的概括,都在倡导忠实于文本的阐释,考生只有被动地服从,而难以主动参与。例如,2002年20题:“知音的传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2003年19题:“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2004年19题:“作者认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西北高原’?”这以后虽然选文比起以前的《门》《话说知音》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更具人文性,但是命题依然囿于文本,答案还是忠实于文本。如2005年16题:“‘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2007年14题:“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2008年16题:“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2009年14题:“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我们可以看出上面的题出题内容都限制在文本内,答案更是要求从文本中得出,倡导的是一种忠实于文本的解答,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地根据文本来回答。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与此相适应,上海卷在2000年就出现了开放性试题:“依据本文的观点,另举一例并阐述你对艺术欣赏的理解。”近年来更是越来越灵活,如2003年16题:“本文意蕴丰富,请由‘桥’展开联想,谈谈你对‘桥’的感悟。”课改区在2007年就对学生探究能力进行了设题考查,如广东卷18题:“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可见其他的高考大阅读卷在设题上已不再紧紧囿于文本,在答案上更是不再追求对文本的阐释,而注重体现学生自己的解读、理解,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而全国卷直到今年高考,在设题上还是没有出现开放或探究类的问题,还是紧紧囿于文本,如2010年16题:“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考查内容固定,题型固定
  自从1997我们把学生的语文能力分成识记、理解、分析综合、应用、鉴赏评价后,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一直是固定在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三个考查内容上,考点也一直是:(1)理解能力的考查(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包括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3)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包括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些年来高考大阅读一直是这些考点。因为考点相同,所以为了考查学生的某项能力,就要围绕这个考点设题,年复一年,造成了考题的形式也相同或相似。这样在内容固定的前提下,也造成了题型固定,使多年的大阅读考题看上去如出一辙,没什么变化。把近年的考题放在一起,这个问题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来。由于篇幅的原因,这里我们只选取近四年的考题,对内容、题型存在很大相同的题目进行分析,从微观上看一下大阅读在设题上的这个问题。先看关于理解能力的考查。2007~2010这四年都安排在第15题,都是放在“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这个考点上,并且这四年题目的设置形式基本一样,除了2008年是“文中划线句子”,其他三年都是“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也就是说四年的题型都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句子题——考查对句子具体内涵的理解。再看关于分析综合能力的考查。2007年第14题第一问:“文中刻画的‘左公柳’和‘民勤人’两个形象具有哪些相同的特点?”2008年第14题:“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2009年14题的第一问:“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2010年16题的第一问:“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这些都是对文中信息的概括,考查的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个考点,这个题型可以概括为结构题——考查把握文章结构的能力。这些题除了2008年题目是一个问题外,其他三年都是两个问题,并且第二问都是提问“写的作用”,(2007年是:“作者描写这两个形象的用意是什么?”2009年是:“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2010年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也就是都结合着对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出这几个题形式是基本相同的。最后看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2007年16题的第一问是:“文章第五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2009年17题的第一问是:“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可见这些考题形式基本一样,并且都是考查学生鉴赏修辞手法这项能力,这个题型可以概括为修辞题——鉴赏修辞手法;2007年16题的第二问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008年17题的第二问是:“这样写有什么用?”2010年的14题是:“文章细致地描写了煤油灯的外形和使用方法,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看出这几个题目的形式基本一样,考查点也一样,都是考查学生鉴赏表达技巧这项能力,这个题型也是修辞题,是另外一个类型——鉴赏表达技巧。2008年17题的第一问是:“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009年17题的第二问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两题都是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个考点,并且可以看出题目在提问上是一样的,都是提问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这个题型可以说成主旨题——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近四年的大阅读共有16道题,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12道题在考查内容、题型方面具有很大的相同性。因此,我们说高考语文大阅读在设题上存在内容固定、题型固定这个问题。
  高考语文大阅读考查的内容固定、题型固定,再加上在 “出题内容囿于文本,答案忠于文本”,阅读材料体裁都是散文,这样就会使高考大阅读程式化、简单化,导致中学新的应试技巧的形成,从而使语文教学又回到以前应试教育的状态,同时也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全面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教学将起到片面的导向作用。长期这样,会导致语文教育的僵化,造成教学适应机制的衰弱和命题人员及广大师生创新能力的退化。
  面对全国分省命题带来的高考大阅读灵活多变的题型,体裁多样的阅读材料,体现学生主体、富有人文性的命题话语,特别是那些考查学生探究能力、受到广大师生青睐的开放性试题的与日增多,我们相信,全国卷大阅读的这些问题,会引起有关人士的足够的重视,并一定能够得到改变。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于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大阅读的两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