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70

[ 盛维兴 文选 ]   

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的“舞蹈”

◇ 盛维兴

  不足5周的时间,匆匆结束了《〈史记〉选读》的教学任务。对照新课标关于选修课的要求,若有所失,似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客观而论,《〈史记〉选读》这本选修教材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但限于时间,迫于压力,疲于应付,我和学生都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并未达到预期的目标。这主要是因为高考这根指挥棒让我们放不开手脚,甚至让我们缺乏自信、急功近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选修动机——夯实基础,对接高考。
  之所以要求学生选修《〈史记〉选读》,绝大多数学校还是为了对接高考,尽管从理论上说是为了让学生感受《史记》文学与史学成就,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试想,如果让学生从《中外戏剧名著选读》《〈红楼梦〉选读》《现代诗歌选读》《实用阅读》等课程中自选,学生未必全选《〈史记〉选读》,除非你明确告诉他这门课可以帮助你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对高考文言文阅读大有好处。这也难怪,一是我们的苏教版5册必修教材中的文言篇目远少于前几年一直使用的人教版教材,学生的文言基础不很牢固。从前几年所教高三学生的文言基础与能力来看,使用苏教版后的2008、2009届学生稍有逊色,尽管他们也选修了《〈史记〉选读》和《唐宋八大家散文》,尽管这几年高考江苏卷文言文阅读题难度有所下降。其二,高考文言文多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特别是史传文考得较多。这两点理由怎不让我们对《〈史记〉选读》情有独钟?
  教学安排——篇目贪多,课时偏少。
  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分8个专题,节选文章20篇。前两届学生一般用半个学期(2个月左右)时间修完,一般学校整合10篇左右课堂选讲。本届高二,可能考虑到“五严”背景下学生在校时间减少,拟将前几届高三暑期所教《唐宋八大家散文》提前至高二学完,故将《〈史记〉选读》压缩至5周左右,而所选篇目不减反增。为了赶进度,教师只能“开快车”,甚至牺牲作文教学实践,取消课堂阅读时间。
  教学方法——重“言”轻“文”,陈旧单一。
  《史记》中的文字不是很难懂,但对普通班来说,学生阅读习惯、文言基础等方面差异较大,教师组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因为以对接高考为目标,所以教师难免采用必修课的教法,以单篇课文的解读代替专题内容的整合,重文言词句的疏通整理轻思想艺术的探究,个中原因固然有更新观念探究教法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功利性的因素,因为人文素养无法在试卷上体现出来。教师也知道让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也想让学生将《英雄》《霸王别姬》等影视片段与原文作一番比较,也想组织一次《史记》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选,还想让学生就《史记》中的英雄悲剧搞一次演讲会或辩论赛,甚至想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史记》中的经典故事……但现实允许吗?课时太紧,作业太多,高考在即……学生忙着呢。
  评价方式——书面测试,分数第一。
  这是不言而喻的评价方式,也是对接高考的达成检测,它将文章肢解为具体的文言词句。但事实上学生对课本所学的古汉语知识没有很好掌握,文言阅读能力并未真正得到提高。我想这主要是因为进度太快,学生来不及消化、巩固;也因为学生读得太少,语感不强。这种评价方式还扼杀了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好奇心,也让学生对古代优秀的文化经典产生了畏惧感。当我们下学期给学生讲选修课《唐诗宋词》《唐宋八大家散文》的时候,学生会恍然大悟:这是无奈的选择,一切为了高考。
  鉴于此,我以为在《〈史记〉选读》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选修与高考之间的关系,努力寻找二者的最佳结合点,尽快走出“戴着镣铐跳舞”的被动局面。
  首先,定位要准确,既遵循课标要求,又兼顾考试大纲。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其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充分舒展和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从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高考《考试说明》中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课标和考纲并不矛盾。因此,我把《〈史记〉选读》的教学重点整合为:在读懂选文的基础上领悟古代文化的思想与艺术魅力,提升文化品位。这里的“读懂”显然就是对接高考,要读懂就需要积累常见的文言词汇、理解特殊的文言句式并能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正是《考试说明》的基本要求。这里的“领悟”实际上就是要会鉴赏其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这同样是高考中很重要的能力要求。可见,中学生读《史记》,重点不是研究其“史家之绝唱”的历史价值,而是汲取其“无韵之离骚”的文学精华。
  其次,教材要整合,既体现教材的编排体系,又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
  《〈史记〉选读》教学前,应对教材进行科学的整合。教材从作家身世、史书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和叙事艺术等六个专题进行编排,其体系较为科学,有助于学生全面地走进这部文化经典。但我们既不能从研究司马迁和《史记》的角度安排教学,也不宜仅仅选择单篇课文组织教学而忽视其编排体系,这就需要对课文进行整合。比如专题一司马迁其人其事中的《太史公自序》内容偏难,可以不教,如有时间可让学生看看书旁的译文,一者我们不是搞史学研究的,二者学过必修五的《报任安书》对司马迁其人其事并不陌生。再如《史记》的体例学生也是了解的,教师可以将这两个专题合并介绍,无须再让学生去读专题中的选文,因为这些文章学生很难读懂,也很枯燥,不要为难学生,选修历史方向的学生有兴趣自己去看看即可。各专题下选什么文章让学生读呢?一要浅易,二要典型,不必贪多,因班而定,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
  再次,教法要灵活,既不能上成必修课,也不可上成“大学专业课”。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特别需要注意寻求与课程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探索既适应教材内容又切合学生学情的教学方法。要提倡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因材施教,灵活多样,不过于强调教学模式的统一,一切服务于教学效果。但作为选修课,不能上成必修课,要有拓展和提高,不能把一篇古文搞得支离破碎变成文言知识的佐证材料,也不能像王立群说《史记》那样上成专题研究课,要重视对文本的研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教学中要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也要有教师对重点难点的讲授。要给学生足够的活动空间,可利用好双修日组织学生自愿参加《史记》研讨会、《史记》影视欣赏、《史记》经典故事排练与演出等。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语文课外活动,又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能让学生的文言知识与阅读能力得到强化,思维与写作能力得到提升。而这又何尝不是与高考知识与能力要求的潜在对接呢?
  语文选修课越来越功利化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教者无奈的选择。如何找到新课标与新高考的最佳结合点,这是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探究的难题。但愿我们都能戴着“镣铐”跳出精彩的“舞蹈”。
   (作者单位:靖江市第二中学)

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