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74

  

把课堂还给学生

◇ 费 洁 赵 钧

  听了很多语文公开课,常为教师天衣无缝的教学设计而赞叹,为教师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而折服,为教师无懈可击的教学语言而心醉。不错,有的语文课确实精彩,但总觉得精彩的是老师,显露的是教师的才华,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
  课堂,应该是学生的;教学的目的,应该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没有真正为学生着想,在课堂上没有听到学生生命拔节的声音,在笔者看来,那不是有效的语文课,那是教师的才艺展示课。课堂,是学生心灵的家园。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消“肿”
  
  1.教学内容要简约
  一口气吃不成胖子,贪多嚼不烂。课堂容量太大,必然造成低效,就像满汉全席,吃不掉是浪费,吃下去就要消化不良,还是简单的“四菜一汤”更科学,容易吸收,对身体更有好处。学习语文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消化并吸收进去,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过去提倡的一课一得,笔者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考虑到课文的特点,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该学多少就学多少。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有常态的心理。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而有所得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细嚼慢咽的语文课,才是养人的,才是以学生为本的。
  2.教师活动要简要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课程理念,每个教师都明白。但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践行这一理念,却值得思考。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活动多了,必定会挤掉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活动简要,才能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静静地思考中,在默默地品读中,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便会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活动简要,才能留出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最真切的感受,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悟。
  教师要尽量减少可有可无的教学行为,不抢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教师的喋喋不休、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带来的只能是学生的失语,人文的失落。
  3.媒体运用要简单
  笔者并不反对使用多媒体,多媒体使用精当,可以突破难点,增加亮点,化解疑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关键是,很多语文课堂,并不是那么需要多媒体,有的用了反而冲淡了文本,甚至充当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第三者。因为美丽的画面充斥了学生的头脑,代替了学生潜心会文的兴趣,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语文。例如学习《九寨沟》这篇美文,应该引领学生通过对诗一般的语言文字的品读和感悟,走进九寨沟,作一次心灵之旅,当然适当运用多媒体,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这份感觉来的更为真切。但是,有的教师上这堂课时就像在放风光片,时不时地来一些画面,学生看了画面之后惊叹连连、浮想联翩,而激动、赞叹之后留下了什么,又学到了什么呢?他们连课文都没有认认真真读,更不要说读美、读出滋味来。
  更有趣的是,多媒体过于复杂后,有的教师常常顾此失彼,为了“侍候”多媒体,弄得手忙脚乱。
  
  二、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打“假”
  
  本真的课堂,真实的课堂,真情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但是,语文课堂上假的空的东西太多。把课堂还给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必须打假。
  1.摈弃“关于语文”
  语文课堂中有很多“非语文”和“关于语文”的东西,例如一些过度的拓展,一些可有可无的表演,一些形式主义的讨论,一些漫无边际的延伸。这些东西的存在,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到头来学生语言训练没有落实,语文能力没有得到提高。没有种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何来收成?真是应了那句话,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己的园。
  语文课堂应该是本真的,是原汁原味的。任何的拓展延伸都不能离开“听说读写”这些扎扎实实的语文实践活动。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要本本分分地教语文,就是给学生本真的语文课堂。
  2.杜绝“虚情假意”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情感是有了,这有的是由教师或精致唯美或气势磅礴或摄人心扉的语言激发起来的,有的是由或美轮美奂或令人动容或使人心碎的画面和音乐调动起来的。不可否认,这些情感是真的,但就像刚摘下的鲜艳的花儿,当时美艳无比芳香诱人,然而不长久,过后很快会凋谢。
  在一些语文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了追求教学的完美,课前做了大量铺垫工作,或提供材料、或编排好“台词”、或钦定重点发言对象。这样的课堂也许是激情四溢的,也许是完美无缺的,但那是作秀型的,是少数“杰出”学生和教师倾情表演打造的,也是给听课教师看的。更多的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这种课,如同美丽的塑料花,看起来很美,但不是真的。
  新课标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笔者始终认为,人文目标的落实应该是在学生品词析句后自然获得,是在文字中走一个来回体悟到的,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通过与文本对话、与同学对话感悟到的。这样得到的情感是真实的,获得的启迪是真切的,明白的道理是发自内心的,就如深扎在泥土中的青松,尽管岁月流逝,但却愈发苍翠。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给学生真情的课堂!
  3.反对“虚晃一枪”
  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形式,设计了一些没有落实的环节,给人的感觉是“虚晃一枪”。例如,为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上课一开始教师让学生针对课题提问,学生提了不少,可是教师多半会按照预设的流程教学,至于学生的疑问最后有没有得到解决,好多教师是不管的。这是假自主,假把式,假模假样,最后丧失的是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给学生真实的课堂!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要容“错”
  
  1.容“错”,因为教学应该注重过程
  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请老师们时刻想到,学生跟种子一个样,有自己的生命力,老师能做到的,只是供给他们适当的条件和照料,让他们自己成长。”让他们自己成长,说得多好呀!种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虫害,会经历风霜雨雪,但谁都知道,它必须通过自身才能成熟,拔苗助长、滥施肥力只会适得其反。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培育农作物其实是一样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磕磕碰碰是很正常的,教师应该正视它,而不能把学生当作工业原料,按照规定的工艺流程,妄图把他们制成一色一样的成品,那是肯定要失败的。
  学生因为疑难、困惑会主动地去探究,学生的冲突、混乱、惊奇实质上代表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教师的职责不是给学生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在观察和期待中,引导学生发现,引领学生成长。
  2.容“错”,因为学习是自主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任何学习都建立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知识的累积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不是简单的堆积,而是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既然知识是学习者自我建构的结果,那么教学应该是一个激发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
  课堂上学生有疑问、有质疑、有错误,这是他们与原有知识在碰撞。教学不仅仅是告诉,而是要让学生在错误中发现,在发现中顿悟,在顿悟中提升,在自主建构中吸纳新的知识。
  3.容“错”,因为错误本身就是资源
  错误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应该好好地把握,这样才真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
  于漪老师教《宇宙里有些什么》,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生:课文中有“这些恒星系大都有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这样一句话,这里的“万万”是多少?
  (话音刚落,全班学生都笑了。因为谁都知道,万万就是亿呀。该生很后悔,不好意思地低着头,好像在等着老师责怪自己)
  师:(微笑着)同学们不要笑,也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它里面有学问呢!既然“万万”是“亿”,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字“亿”,反而用了两个字“万万”呢,谁看出其中的奥妙?
  (教室里安静下来,学生们开始积极思考起来)
  生:我觉得“万万”读起来响亮许多,也顺口多了。
  师:讲得好!其他同学还有高见吗?
  生:还有强调作用!好像“万万”要比“亿”读起来多。
  师:对。通过对“万万”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汉字重叠的修辞作用,它不但读起来响亮,而且增强了表现力。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今天这个知识是怎样获得的呢?
  (学生不约而同地将视线集中到刚才发问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重负,先前的惭愧、自责一扫而光,仿佛自己一下子聪明了许多)
  细细品味这一细节,我们就会发现什么是大师,什么是教学艺术,什么才叫真正为了学生。于老师的方法真正体现了课堂是学生的这一理念,她不仅关心学生的行为投入,还关心学生的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她挖掘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化腐朽为神奇。
  课堂是学生的,是学生萌芽、长叶、抽穗的地方。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成功,学到了方法,更收获了一份自信。
  
  参考文献:
  ①《叶圣陶文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②《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单位:江阴市教师进修学校江阴高级中学)

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