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追求动态性、生成性、情感性、思辨性,良好的语文课堂应该呈现出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真实高效的特征。但反观当下的语文课堂,却有不少值得加以理性评判的现象,归纳起来,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真”与“假”、 “虚”与“实”、 “美”与“丑”、“动”与“静”几个方面。
“真”与“假”。语文课堂首先要追求真实性,要上成真实的语文课。真实体现在语文味要浓,要有对文本的分析,要有对语言的品味,要有琅琅的书声,要有富含思维质量的对话,要有扎实推进的言语技能提升。相反,有些语文课堂却呈现虚假的一面,课堂上不认真学习文本,对文本浅尝辄止,接下来大谈人文,空有诵读之名而无品味之实,徒有对话之名而无思维训练之实,虽有小组之分而无探究合作之实。类似虚假的“伪语文”应该是语文教师痛斥并反对的。我们呼唤“真语文”,是对语文本体的回归。
“虚”与“实”。这是对语文课堂更高一层的评判。“虚”与“实”是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而提出的。“虚”者,空虚也,徒有其名;“实”者,实在也,真实高效。虚假的语文必然是无效的。真实的语文课堂即使不是高效但也会是有效的,语文课堂不是作秀的课堂,不是教师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不是所有语文教学方法集中展示的地方,适宜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方法是实在的,也必然是高效的。我们要摒弃那种一味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而不顾教学内容的特定要求、不顾教学对象的独特要求的错误做法。
“美”与“丑”。这是对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化层面上的评判。美丽者,赏心悦目;丑陋者,扰人耳目。我们希望语文课堂呈现出真实高效又赏心悦目的场景,但并不是仅以是否赏心悦目来评判语文课堂,高效仍然是最高准则,那些没有任何新颖独到的导入,没有所谓创新的设计但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看似“丑”,但却是一种“大美”——真实高效的“大美”。聂鸿飞先生曾撰文怀念这样的语文课:一位儒雅淡定的学者型教师,以一份沉稳谦和的教态操一手清秀俊朗的板书,带我们走入或馥郁或清幽的文学花园,课上有朴素平实的教学方式,有含蓄内敛的教学风格;有学生琅琅的读书声,有教师准确深刻的讲解,更有学生在老师点拨下恍悟后的会心微笑。这样的语文课,在当今追求所谓创新者看来无疑是“丑”的,但却逼近了语文的本质,达到了“大美”的极致。语文教师要擦亮双眼,看到“大美”。
“动”与“静”。这是对语文课堂生态特征层面上的评判。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反对过去课堂教学“满堂灌”的做法,因此,课堂气氛是否活跃便成了评价一堂课优劣的重要标准。似乎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大胆参与,热热闹闹的便是一堂好课;相反,课堂上只有老师的声音,不管学生处于何种状态(如思考、聆听等),则是一堂违背教学规律、违背新课程理念的课。但实际的情形是值得理性分析的。拨开课堂气氛“热热闹闹”的迷雾,认真加以分析,在这“热闹”的背后,学生有质量的思维究竟投入了多少呢?学生在知识的掌握方面收获了多少呢?师生是否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呢?是否形成了师生思维上的交流碰撞乃至交锋呢?当然,如果课堂“热热闹闹”之中,学生确实是全身心地投入而不是以敷衍、凑热闹的态度参与其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训练提高,那这样的热闹是有效的,是值得提倡的。但是,如果只是为了追求一种虚假的“热闹”,一种毫无质量的“热闹泡沫”,那就应该旗帜鲜明地加以反对。语文课堂的“动”与“静”不能停留在表面的热闹上,而应该深入到思维的层面、能力的深度,探查动静之中的真实收获。
(作者单位:赣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