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9期 ID: 147298

  

责任,比技巧更重要的写作元素

◇ 赵 静

  ◎江苏 上学期,我要求学生每周写几篇随笔,因为随笔取材广泛,写法灵活,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为了避免这种自由带来的散漫、随意为文的现象,我每周都抽出一节课来指导和点评。我重点讲解了写景的技巧、叙事的方法、议论的角度等写作知识,同时又选择了一些优秀的随笔,在征得学生同意后进行点评。开始,效果很不错。我暗自为写作技法取得成效而沾沾自喜。可是,我渐渐发现,虽然我在不断地讲授各种写作技法,可是优秀的随笔却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学期过半后的一篇随笔让我看了有些纠结,使我对自己的作文教学产生了怀疑。为了探寻原委,我依凭这篇随笔对作文教学进行了反思。为方便论述,引述该随笔如下:
  老师说要写随笔,那就写。实在无聊,没什么可写的事。尽管如此,我还是要写,真是无聊至极。
  本来就没事,干吗非要说有事,这分明是无聊的教条思想,真是吃饱了撑的。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另一半时间在家里,吃饭、睡觉、写作业,哪来那么多时间来找这破事,还要两三天一篇随笔,真是无聊。我们又没什么经历。我至今很佩服自己,没事找事能写了半个学期的随笔。老师说同学们写随笔大部分都发牢骚什么的。我说不发那写什么?有什么写啊?我们又不是一个个徐志摩,没工夫一天到晚思量着爱情诗,只有废话加废话了。
  比如我就靠这些废话充了篇随笔。
  一篇随笔里面有四个“无聊”,三个“废话”,通篇是牢骚。这样的随笔虽是特例,然而它所反映的学生倦于写作的心态却有一定的普遍性。学生对写作有如此的厌倦情绪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近几年,陆续有人在写作教学方面倡导新理念、新措施——自由作文、智慧作文、绿色作文、童化作文等。这些新观点、新措施确实给作文教学带来了缕缕清风,使人们在迷惘之际忽然有了方向,我也尝试着将这些方法措施用于课堂。在写作教学某一阶段、某一侧面确实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兴趣,产生积极的效应。比如智慧作文提倡学生以“幽默”为文,我就锻炼并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写作技能和兴趣;童化作文提倡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为依托,我就指导学生参与活动,感受活动,描述活动。可是,当依此方略践行一段时间后,我们又会逐渐陷入技穷的尴尬境地。起初,学生对这些形式别样的作文技巧颇感兴趣,可时间一长,他们便习惯成自然,毫不领情了。兴趣固然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激发人们主动去做事。但是通过技巧的“新”、“奇”而激发起来的写作兴趣犹如夏天的水果一般,是难以保持长久的,极易受外界干扰而改变质量。
  在这样的状况下,我们无法否认写作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的现实,写作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瓶颈也就成了必然。写作教学成效不大,以至于现在的写作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状况:完全迎合考试,大讲特讲应考技法,书店里这样的书也不少,教师“大有可为”,甚至像“嫁接法”、“改头换面法”等有悖写作规律的所谓技法也成了某些教师的应试法宝。这种课堂热热闹闹,一切围绕应试。教师虽有“作为”,但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扼杀了学生的写作灵性,无异于竭泽而渔。
  要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我们必须清楚写作的目的。写作即表达,就是主体向客观世界敞开和传达自己的意志、思想与情感。我们对当下学生写作状况审视一番,不难发现,学生对自我的本真生活采取了屏蔽的态度,他们的笔触很少触及到主体的灵魂深处。他们呈现出来的往往是对自我贫乏的解读,对生命的存在及价值肤浅的思考。他们对自然的情感是苍白的,他们对家的概念是模糊的,他们认为父母的辛劳是理所当然的,于是很少再读到学生对父母“早生华发”而有所感慨了……这一切都表明,现在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显得是那么漠然。简言之,他们对这一切缺乏责任意识。
  《现代汉语词典》对“责任”的解释言简意赅:“分内应做的事。”一个人,包括逐渐走向成年的中学生,应该积极审视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应该关爱亲人,帮助他人,在得到爱的同时,学会付出;应保护自然,关注社会,在社会中实现人生的价值。这是学生的分内事,也应该是写作的根基。
  前几年出现的高考零分作文同样也反映了学生因缺乏责任意识而散漫、随意为文的现象。细读这些所谓的零分作文,除了少数属于言辞偏激、观点偏颇外,大多属于“责任意识”淡漠之类,因而品位不高,甚至格调低下。2005年湖北卷的高考零分作文这样写道:“我们就是要做出得厅堂、入得厨房的女人,回到几十年以前的老路。而我心目中的夫君,不要求什么出将入相——那只怕忽然短命或祸事来临——只要出有宝马、奔驰靓车,入有别墅、豪宅,就心满意足了……”这篇文章单从语言角度去考量,应该是不错的。但是其思想之轻浮、格调之低下,以致宣传错误的观念,都是文章的“硬伤”。
  学生责任意识的淡薄或缺失,常使他们失去发现生活中美与丑的慧眼,产生“生活平淡、无味”的错觉,造成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境。面对缺乏责任意识的学生,作为教师,我们似乎无所觉察,抑或觉得这是我们的题外之事。殊不知,忽略了根基,也就忽略了对人的公民意识教育,再多的技法都不过是摆设罢了。我们有责任引领学生“心怀责任”去写作。心怀责任,就会对生命多几分思考,对自我有更多的认识,知道写作实际上是“生命在歌唱”。心怀责任,就会对自然多几分虔敬,对它的感触会更加亲切,甚至会物我交融。心怀责任,就会对社会多几分关注,对不同人物的命运会有自己的解读,对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会多几分怜悯。心怀责任,会对亲人有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愫,对家乡会产生浓郁的乡土情结。心怀责任,会对历史和文学经典多几分痴迷,会在历史的凝重感和文学经典的丰富营养中悟出人生之道。
  当我们积极引领学生心怀责任面对生活、倡导做人与作文的恒等价值时,他们就不会再写出“无聊”的随笔了。
  (作者单位:建湖县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比技巧更重要的写作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