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容量大,涵盖广,文化视野更开阔,人文内涵更丰富。学习先贤们的经典文章,可以倾听圣哲之教诲,沐浴母语之灵光。
但是,文言文教学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因为文言文作品,远离学生生活,语言深奥难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总有“隔”的感觉。所以要么耗时费力在文言字句疏通、文言知识积累的初级层面上,要么在空泛的索引考据中兜圈子。笔者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教学对学生生命本体的关怀。既要把学生当作学习活动的主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在探究中的能动创造;又要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在学习中“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因此,文言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阅读文言的语感、美感、情感和灵感,积极倡导指向生命关怀的文言文教学。
一、加强诵读,涵泳三味,培养语感,突出“气”字。
古人著文很讲究“气”字。气者,气势、气韵也。清人方东树说:“笔所未到气已吞。”高中阶段学习文言文也要讲求“气”,要形成气氛,讲求气势,创设情境,培植丰厚的土壤。体现在诵读上,则要求:一是读准字音句读,做到开口顺气,读有气度;二是涵泳文意,能够因声求气;三是知人论世感悟人生,读出气势和气概。 通过“读书读人读生活”, 做到“品词品文品人生”。品读文章的语言味、文学味、人文味,是语文教学的精义所在。如品读《季氏将伐颛臾》一文,应还原到当时特定的对话情境,把孔子的“礼治”遭遇“无道”,弟子违背信念的气愤、无奈与失意的心境,慷慨激昂的抗争气势,把冉有的委婉、躲闪和矛盾的语气在朗读中充分体现出来,要读出孔子鲜明的态度、当仁不让的精神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著和坚韧。
二、因文设疑,因势利导,培养美感,注重“趣”字。
趣者,兴趣、理趣、情趣也。学习文言文要激趣。兴趣就像肥料,可以让文言学习之树快速生长。而兴趣如果单靠一些单纯的技术手段去调动,往往难以持久。激趣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学会鉴赏文章中的理趣和情趣,体会行文布局、记人叙事、遣词造句的美感。如《鸿门宴》,司马迁通过不同人的口叙述“沛公入关”这件事。曹无伤向项羽告密叙之,沛公为拉拢项伯叙之,项伯对项羽说情叙之,沛公为讨好项羽叙之,樊哙对项羽直言而叙之。对此,教学时我们可组织学生讨论。人物的表述各具风格、各有侧重,在遣词用语的细微差别中形象而清晰地透露出每个人各自不同的身份与性格特征,真可谓匠心独运,笔笔见神。如曹无伤的通敌告密心态、刘邦的谦恭讨好心态、项伯的仗义求情心态、樊哙的表面气愤实则恭维而直言快语的心态,都神情毕现于我们的眼前。如果我们纠缠于个别词语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按部就班地分析概括,则就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淡化了文章的情趣,忽略了含蓄蕴藉的理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总结规律,讲究“法”字。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不可能每一篇都学,只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展迁移。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应该“授人以渔”,交给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无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译文分离,其结果是事倍功半。
高中生一般都有较好的文言基础,有一定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时候学习古文,学生凭借工具书大都能够读懂。教师重点交给方法,坚决改变一讲到底或逐段逐句学习的做法,而代之在教师指导下以文道统一的原则贯穿始终。先从文章整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查阅工具书、讨论、总结等方法进行学习。本人总结了文言文六环节学习法:一是导,教师导入,首先点明学习要点和学习方向;二是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跳读,在读中领会语言意思,背诵重点句段;三是说,说整体感受,说局部体会;四是写,写体会写翻译;五是结,自行总结学习体会,归纳学习内容;六是拓,在教师引导下适当拓展,读一篇或一组同类的文章。这种教法,化学生被动为主动,化依赖讲解为自学,化机械枯燥为活用。几个步骤环环相扣,久而久之,这种方法内化为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智慧。
四、以文带言,形神兼备,关注人生,贯穿“情”字。
传统经典,在新的时代总会闪耀出新的光辉。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必须把文本放置于当下的社会背景中,体验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命情怀,融通古今对生命质量的相同体认。
如学习归有光《项脊轩志》,如果把理解局限于作者对祖母、母亲和妻子的怀念,抒发人亡物在、抑郁萧索的身世之感,学生对此则体会不深,情感缺钙。我这样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仕途蹭蹬、一生坎坷的归有光,在这篇亦悲亦喜的“至情”散文中焕发怎样生命的光辉和灵魂的升腾?归有光写作此文时刚刚19岁,他目睹了十余年来的家道崩落,家族纷争,百年老屋化整为零,家族成员离心离德;狗朝着熟悉的陌生人叫,鸡荣幸地栖于厅堂,客人不得不越厨赴宴,家庭呈现出严重的无序和败落。平静的笔墨下透露出浓重的悲凉。而作者8岁时慈母的早逝,更让这种悲凉叠加哀痛,归有光在尔虞我诈的家族环境里过早失去了母爱,对母亲几无记忆,只能从老妪的点滴描述中感受母爱的温情,“某所尔母立于兹”给一个孩子带来了何等温暖的想象和多么熨帖的安慰。而祖母的关爱、教诲和期待,无疑又是母爱的替代,是慈爱亲情的延续,而祖母也在作者18岁时离去,想起祖母喃喃自语,持笏叮咛,怎能不“常号不自禁”?归有光从18岁开始参加乡试,却一连五次名落孙山。其间,发妻魏孺人“来归”,给了这个失落男人生命中最美丽的慰藉。或询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对失意丈夫从无怨言,还“甘淡泊,亲自操作”,在众人嘲讽不屑的目光里,只有她对丈夫充满了理解和崇拜。可是,这样的时光也只有六年,魏孺人过早离开了需要牵手相携的丈夫。从此“余久卧病无聊”。以世俗的标准看,归有光的人生算不得成功。但在人生的遭际和生命的低谷中却成就了一位散文大家,“不俟修饰而能情辞并得,使览者恻然有隐,其气韵盖得之子长(司马迁),故能取法欧、曾,而少更其形貌耳”([清]方苞《书震川文集后》)《明史·归有光》也载:不论是为官还是为文,归有光都极有主见,坚守良心和自我。虽多遭贬抑,然而最终令人为之心折。归有光的生命能量从何而来?学生在项脊轩里寻寻觅觅,终有所悟,是自然的真善美,书籍的道和义、亲情的慈和爱,爱情的滋和润,让归有光在人生低谷中焕发出生命的本质力量,故能“偃仰啸歌”,淡定自我。可以这么说,项脊轩如同史铁生笔下的地坛,是作者的精神家园,给了作者以生命的启迪和灵魂的归宿。
五、指向生活,自主探究,培养灵感,依靠“导”字。
学习文言文仍须关注“实用性”,这里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指向现实的、功利的,化用白居易的观点,即“文章合为时而学,歌诗合为事而读”。第二个层面是指向内心的、精神的,即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修养,提升道德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入情感因素、注重生活情趣、咀嚼生活情味。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我引导学生作了如下一系列的思考:办事情要符合规律,要有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要把发展生产、满足并丰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放在首位。由此结合现实来反思,我们就可以想到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和谐发展的战略方针,也就明白了党中央为什么特别重视“三农”问题,为什么要把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作为一件全国性的大事来抓。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维持百姓的基本生存,才能做到“养生丧死无憾”,社会才可能保持基本的稳定。虽然这个“导”只是一个简单的联结和转换,学生的思维却迅速地超越了文字所设定的时空界限,越过历史的阻隔,置身于鲜活的现实之中。死的文字转化为活的思想,历史的文本重新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谁还会说文言文过了时?谁又能说文言文不实用?
六、学以致用,读写互通,积极创造,讲求“通”字。
通者, 通晓、贯通也。学习文言文若做到读写相通,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特别是对叙事性强的史传文,可干脆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写带读,以写促读,先读后写,像《红楼梦》中香菱学诗那样。读写相通,可以解决写作无米下锅之窘状,可以疏通语文学习的对话渠道,可以加快知识向运用的层面转化,全面落实教学目标。读写相通,形式灵活、操作性强。如学习《李将军列传》,可以让学生围绕下列问题写探究性的小论文:谁为李广之死负责?假如李广生在今天?学习《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我们面对司马迁的“义不受辱”与“义而受辱”的艰难抉择时,围绕“学习司马迁的坚韧纯粹,正确面对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等目标组织专题写作,学生写出了《生与义的抉择》《当我们面对苦难时》《站直了做人》《逆境中的财富》《生命的分量》等文章。
南朝刘勰说:“神用相通,情变所用。”(《文心雕龙·神思》)今天的文言文教学也要做到神用相通,晓之以术,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这样文言文教学才会充满生机。
(作者单位:南京建邺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