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3期 ID: 147061

[ 师建军 文选 ]   

该模糊时就模糊

◇ 师建军

  前不久讲《雨巷》这首朦胧诗,按惯例我照教科书把它讲成了一首政治诗。1927年是中国现代史上黑暗的一年,反动派对革命青年进行疯狂屠杀。原来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堕入了深渊,他们找不到革命的前途,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雨巷》就是当时一部分进步青年的心理反映。可是刚讲完就有学生提问:我把它理解成一首哲理诗,行不行?马上又有学生问:我把它看成是一首爱情诗,行不行?我马上意识到我的这节课是非常失败的一节课。我不应该直接给学生定论,应该让学生们讨论本课的主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理解这首诗。这时我想起了“模糊教学法”。
  “模糊教学法”就是在不影响学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在掌握教学重点以及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的前提下,以模糊、不确定的表达来激发、诱导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再创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并获得一定的审美享受。
  语文能力、素养虽然不能说是玄妙、神秘的,但的确在相当程度上有模糊性,有难以言传的成分,不好分步骤传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其有效度更加难以把握,要靠“悟”,要靠修养,这的确是一个缓效性的学科。由此可以看出,在语文课堂上应该适时运用“模糊教学法”。
  课堂上如何操作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践的。
  
  一、课堂留白
  
  留白是画国画的一种手法,即在整幅画中留下空白,给人以想象的余地。留白留得其所,画面上便会流动着生命,有了万千气韵。这种手法以无胜有,有无相生,实在是一种智慧。我们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微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的知识原野的窗子。”所以,这种空白的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通过空白的设计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通过他们的探索研究去获得空白处的内容,达到对知识的掌握。语文教学中的留白,就是让课堂有相对适度的“休止”与“空白”,让课堂出现一种灵性的寂静的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品味、想象、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空白处放飞心绪。
  一些文学家也非常重视空白的作用。这些“空白”的设置正因为是在“无字之处”下功夫,因此就具有了一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比如《荷花淀》,孙犁写到水生女人听到水生报名参军时的心理状态,就设置了一个“空白”。“水生笑了一下,女人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怎么了,你?’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女人听到丈夫要到部队上去了,内心感情很复杂,但这种种复杂的感情,作者都没有直接点明,而是用“划破手指”一个很不经意的细节轻轻点出,这一艺术空白,将女人酸甜苦辣的复杂感情和对丈夫似嗔似怨的神情体态留给读者去捉摸和寻思。这里也许有对丈夫的埋怨,有对家庭重担的忧虑,有对亲人远别的依依惜别之情,有对丈夫带头参军的自豪之感……这种模糊的表现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以通常的一两句话概括归纳的话,倒反而束缚了学生的审美联想和审美感受。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留白艺术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显现,它可使学生自觉运用模糊性思维,去理解作品中多义性描述,欣赏文章中的模糊现象,加深对作品的体悟和理解。
  
  二、难以言传
  
  人的心理既有明晰的可以表述的一面,又有模糊的难以表述的一面。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就是对这种心理现象的概括。这种心理现象也时时表露在作家的创作活动中,从而使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呈现模糊性。如陶渊明的《饮酒之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这是说,诗人在采菊东篱的过程中见到了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象,不由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独特微妙的感受。但这种感受究竟是什么?他感到模糊朦胧,难以表述。对于创作中这种模糊朦胧的情状,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显然也只能通过模糊思维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去欣赏和体会。
  
  三、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虚实相生是文学作品中的常用手法。以虚代实、以虚写实,形成了表现手法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产生了一种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和文约事丰的艺术效果。汉乐府诗《陌上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作者写罗敷的美,并没有正面去如实地描绘她的身材容貌、举止动作,而是采用了一种模糊的、虚化的手法,从侧面勾勒人们见了她后所引起的反应。罗敷究竟有多美,我们只能根据作者笔下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见了罗敷后所引起的种种反应的生动描述中去想象、去体会、去琢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完全没有必要用明晰的、确切的语言或某一具体的现实中的人物去概括或类比学生头脑中各自已经形成的罗敷的形象,这样不仅不会破坏学生的审美思维,还可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发挥。
  
  四、戛然而止
  
  教师在教学时,讲到精彩处,发现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出来,课堂的气氛充分活跃时,而突然有意卡住,引而不发。例如,在板书中有意留出一片空白,结束语中有意留下一个“悬念”,多媒体课件中故意留下一处破绽,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急于去填补,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
  文章的结尾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的是无穷的遐思和不尽的魅力,如莫泊桑的《项链》。玛蒂尔德和他的丈夫苦苦奋斗了十年,好不容易偿还完了因丢失一挂钻石项链而欠下的十万法郎。而佛来思节夫人却说出了这样一句话:“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句话可谓异峰突起,又似平地惊雷。人们在为玛蒂尔德白白受了十年辛劳而发出感叹时,却又急于想得知玛蒂尔德听到这句话后的反应和感慨。但莫泊桑至此“戛然而止”。教学至此,教师也应顺应课文情节“戛然而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人生体验,去揣摩玛蒂尔德此时心中的酸甜苦辣,进一步感受作品主题的深刻性和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这种地方恰当地使用模糊的教学手法,往往要比明确的表述和笼统的概括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雨巷》这一课的教学让我对“模糊教学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入的钻研。“模糊教学法”也很适应现在的新课改,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该模糊时就模糊”,大胆尝试这种“模糊教学法”。
  (作者单位:南宫中学)

该模糊时就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