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学生对生活情感真实体验的释放。一次作文的成功与否,学生只能是通过老师给定的评语来反馈信息,也就是说,评语即是传递作文信息的载体。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是相当重要的主角,学生对作文的创作激情就在教师那只言片语之中。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对学生的习作负责,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认真审阅,给出科学而又全面的评语。
一、激励式评语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上看,兴趣是一种积极的探究某种事物、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写作本是一种输出,是学生自身思想、情感、智慧的外化表现,它的前提是需要大量的吸取和积储,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大量的时间。大多数的学生对这一繁琐的思维活动缺乏信心,写作的效果自然不尽如人意。如不加以正确引导,热情激发,实难想象后果。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写作激情和兴趣,也就是一种积极主观的写作行为。罗切斯特大学教授德华德赛发现:“只有当人们认为某一任务本身是值得去从事的,他们才能真正把它视为己任。”(《成功之路》托马斯·J·彼得斯与小罗伯特·H·沃特曼著)所以,在作文评语中,切莫敷衍了事,应注意多肯定学生作文的“闪光”点。特别是中下水平学生的作文,多半基础差,病句、错别字满篇,如果批改时,皱眉头批下“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病句连篇”等,势必挫伤学生写好作文的积极性。我的做法是,凡作文中有一两个句子写得精彩,或一两个成语用得精当,就用红笔画出,并大加赞赏:“这个成语用得很妙”、“这个句子表达得十分准确”、“希望下次能多出现类似的好的语言现象”。这些评语看似较俗,却很实在,有很大的鼓励作用,可让学生看到自己“满身疮疤”中还有几朵可爱的“小花”。这样一来,无形之中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用心理学家的话说,学生能及时看到自己在进步,努力学习的动机得到进一步激发,刻苦求学的态度会进一步加强。
二、和悦式评语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写作灵感是学生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所突然引发的一种对事物的感悟。中学生有极强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如能正确启发引导,他们的创作灵感会如涓涓细流,常涌不败。教师在作文批语中要和颜悦色,以朋友的身份、谈心的方式去探索作文的得失,千万不要一棍子打死。特级教师陈忠梁说:“应抛弃冷冰冰的态度,教师应以写信的方式,用第二人称、散文的笔调写评语。”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言语上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我曾在学生的作文中批道:“你这篇习作整体上看起来很不错,且佳句连篇,而在思想内容上,我的拙见是有点浅显,你认为呢?假如换个角色,我来写,我会把这个小河除像你所用的纵向比较法外,还加入一些人为因素,不光写景,还要写人的精神风貌。如你有兴趣,可否再去仔细观察一番,再尝试一次。”后来,学生交上习作,一看,出人意料,确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文章。略作修改后,发表在《中学语文学习报》上。这仅是一例,足以说明和悦式评语的重要性。试想,如果我们换个方式,用什么“内容贫乏”、“言之无物”去训斥,势必扼杀学生的创作激情,遏制他们的写作灵感。叶圣陶先生说过:“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成长的,给他们充分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所以,我们何以抱怨学生写作水平太低,为何不抱怨一下自己的教学方式呢。
三、表扬式评语能唤起学生的情感愉悦
写作是艰苦的,但同时也是愉悦的。心理学认为,懂得写作的人,善于用它来调节自己的情趣,用它来寻得对生活的愉悦。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时期,他们有强烈的自尊心,对世界的认知有自己的情感,性情也是瞬息万变的,遇到有难度的事,总是停滞不前,甚至丧失信心,若强迫其做某一件事情,自然不会有好的结果。笔者认为,要想赢得学生对写作的爱好,唤起其情感愉悦非常重要。吕叔湘先生说过:“我们做事要感到有乐趣,如果不是精神的愉悦而是愁眉苦脸地在那里教,愁眉苦脸地在那里学,效果决不好。”这就是要求教师在评语中要多一点善意的表扬,少一点恶意的中伤。叶圣陶先生也主张多称赞少批评,称赞能使学生多读多写;批评是希望学生加以改正,但要根据实际,有针对性。我的做法是:学生的作文,大到布局谋篇,小到个别字词,哪怕是一丁点儿优点,也及时加以肯定,然后给出切合实际的商榷式的改进措施。即使是抄袭的习作也同样认真对待,绝不冷眼旁观,当众揭穿。在这样的文章中我常批道:“这篇文章写得很优美,如果能在我批注过的地方再仔细斟酌一番,势必是一篇佳作。”“老师相信你的能力,能写得比这更好。”这样学生会受到感动,因为既维护了他的自尊,又赢得了老师的信任,写作的动机会端正起来。古语云:“心中喜悦,则其进不能已。”
在当今语文教改的疾呼声中,要想切实提高学生作文的水平,语文教师必须在评语上多动脑筋,尽量渗透自己的情感,避免那些“主题突出,材料新颖,结构严谨”一类干巴巴的裁判式的话语,要多一点诚恳的启发,多一点情感的诱导。那些语文知识和写作技能介入过多的理性评价,必会冲淡作文教学中的审美情趣,必会抑制创作主体的情感超越。
(作者单位:慈溪市三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