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古诗词鉴赏考查的是杜甫的诗《春日忆李白》,其中第9题第(3)小题是“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出自著名女作家宗璞2009年刚出版的长篇小说《西征记》,讲的是鲜为人知的远征军学生兵的滇西奋战史,其中第11题问“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有何关联”;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捧与挖》,其中第15题是“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今年的高考试卷罕见地在三篇阅读中均考查了对诗文脉络思路的把握能力,这是一个很明确的导向。这与过去把一篇文章进行肢解,忽视整体把握的倾向截然不同。事实上去年(2010年)江苏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朱光潜的《谈静》,已经考查了对文章思路的把握,今年更进一步加大了考查的力度,这个明确的导向是非常合理的。这是由文章本身的写作规律所决定,更是当前的教学实际所使然。当下的语文教学太过注重语言字句的繁琐分析,太过注重对文章的支离破碎的解读,忽视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无论何时,听说读写能力,都不可缺少对诗文脉络思路准确把握的能力,“听”要听出说话者的要点和思路,“说”要思路清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读”能准确读出文章的内容和要旨,“写”能写出一手脉络清晰的漂亮文章。
事实上,无论何种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贯穿始终的脉络,我们把它叫做“文脉”。古人也称之为“筋脉”“命脉”,它是作者思路在行文中的体现,它把构成文章的零散材料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像人体的血脉、经络贯穿全身,文章的脉络也贯通全篇文章。林纾《文微》中说:“命脉之所在曰枢纽,文中有此,虽千波百折,必能自成调理。”
因此,阅读和写作文章,要先梳理和安排文章的脉络。体现文章脉络的句子就叫做脉络句。有体现整篇文章的脉络句,也有体现一个段落的脉络句;有显性的脉络句,也有隐性的脉络句。显性脉络句,往往是一个个具体的句子,把这些句子摘出来,连接在一起,可以看出它们起着贯通全文或者全段的作用。在叙述性的文章中,脉络句交代时间的变化或暗示线索的贯穿;在议论性的文章中,脉络句体现思维的逻辑性;在说明性的文章中,脉络句往往表现要点的转换;在古代诗词中,脉络体现的是景、境、情的交织演进。隐性脉络句不能直接摘出来,它隐含在文意的转换之中,但可以总结归纳出来。
脉络句的使用在我国古代文章中是十分普遍的。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谈到《左传·昭公五年》使用“可乎”“可”“何故不可”“何不可之有”时指出:“此节文法,起节呼应衔接,如圆之周而复始。”刘勰在《文心雕龙·附会》中从理论上进行了论述,他说:“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纶一篇,使杂而不越者也。”他又说:“凡大体文章,类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辞会义,总务纲领;驱万途于同归,贞百虑于一毁。使众理虽繁,而无倒置之乖;群言虽多,而无棼丝之乱。扶阳而出条,顺阴而藏迹;首尾周密,表里一体:此附会之术也。”可以说,刘勰是我国第一个系统论述文章结构的文章学家,也是第一个涉及文脉的学者。
如何梳理一篇文章的脉络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读文章就抓不住要领,捕捉不到关键;写文章就会思路不清,没有头绪。古人在这方面有不少宝贵的经验。朱熹《朱子全书》中说:“文者,顺理而成章之谓。”清人唐彪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理论,把“理”析为“题理”与“题窍”。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题理”就是文章的内在逻辑,即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题窍”,则是体现这一内在联系的关键。把握了这个关键,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从容按节,使文章思路清晰,血脉贯通。
比如,伟大名著《红楼梦》,内容博大精深,人物故事众多,结构纷繁复杂。作者如何安排全书的写作?曹雪芹独具匠心地在整体上安排了题理和文脉。开篇神话就发挥了题理和脉络的作用。神话中的顽石一方面对“天”也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秩序不满和反叛,一方面对传统价值观加以否定,同时还体现作者重新定位自我生命轨迹的勇气和意志,这就是全书的题理。这个神话的意义还在于其昭示了小说的整体结构,他们从神界出发,在人间担当悲欢离合的人生磨砺,历尽劫数,又回归神界的大荒山。所以“石头下凡”构成了书的整体架构,即“出发——历险——回归”,以此来显示人生命定之遭遇,从而显示神界或人间的秩序。“木石前盟”,与之交织一起,进一步架构全书的基本框架:即“太虚幻境——大观园——太虚幻境”,它是被包含在“大荒山——荣、宁二府——大荒山”之内的。这个贯穿始终、时现时隐的神话就起着线索或脉络的作用,这使得小说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更大的神界和人间的背景舞台上显示它的多姿多彩。
又如,《史记》中的《项羽本纪》,规模宏伟,头绪繁多,人物复杂,时间与空间的跨度非常大。如何组织这些材料,使它无倒置之乖,无棼丝之乱,确是不容易。然而司马迁由于把握了文章的题理、题窍,就能做到繁而不乱,从容驾驭。《项羽本纪》的主旨在于写出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迹,通过他的事业由兴转衰,给后人以教训。这就是《项羽本纪》题理之所在。显然,项羽事业的兴衰又必须通过某军事行动来表现,这西进东退的军事行动就是体现题理的关键。换句话说,“东”“西”二字,就是《项羽本纪》的“题窍”。可以看出,司马迁作《项羽本纪》正是抓住了“东”“西”二字规划全篇。从他率领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行写起,以雄浑浩荡的笔触记叙了召平、陈婴、黥布、范增等勇将谋臣纷纷归附的情景,既而又写了杀宋义、战巨鹿、降章邯等各次伐秦战役,一路上势如破竹,队伍不断壮大,由八千发展到数十万;此后便以沉郁顿挫的笔调叙述了鸿门宴、分封诸侯、定都彭城等大事。自从彭城大战之后,项羽军力每况愈下,由西向东节节败退,直到垓下被围,在四面楚歌声中退到乌江,自刎而亡。一位叱咤风云的英雄,竟落得如此下场,不能不令人深思。司马迁寓理于事,尽管材料浩繁,但文章的脉络十分鲜明。有关项羽的众多材料被巧妙地粘合成一个跌宕有致的统一体,繁衍出一个个宏波巨澜,勾勒出项羽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楚汉相争的历史画卷。可见,能否从分析材料、确定文章主旨和题理的基础上,准确地把握其题窍是梳理文章脉络的关键。清人邵作舟《论文八则》评论说:“《史记·项羽本纪》,全以‘东西’两字作眼目,随时指画,楚汉形势,宛如掌上螺纹。”所谓“眼目”就是题窍。
小说和散文如此,诗歌也是这样。以《春江花月夜》为例。这首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的诗,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为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之所以有如此高的评价,是因为这首诗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感悟人生宇宙的哲理诗,抒儿女之情的爱情诗。这首诗打破时空,洞穿古今,也有一个题理、题窍贯穿全诗。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题窍便是有形的“月”字和无形的“情”字贯穿全篇。“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动着诗人的脉搏,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贯通上下,触处生神,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间经历了升起——高悬——西斜——落下的过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扁舟、高楼、镜台、鸿雁、鱼龙和不眠的思妇以及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诗歌形象,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之“情”是贯穿始终的另一条脉络,这“情”便是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纯洁美好的男女爱情,游子飘零的思乡之情,对人生美好的向往之情,对生命真谛的叩问和对宇宙奥秘的探寻之情,这些情、景、理汇合在一起,构成了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读诗读文都要强化文脉意识,抓住文脉。《考试说明》关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考点之一“分析作品结构,概况作品主题”条目下提出,“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和安排”。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考点之一“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条目下提出,“文章结构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重点考查把握段落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以及把握文段内部层次的能力”。
2010年江苏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材料是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谈静》一文。而文章通篇直到最后才写到“静”,并且对“静”的内涵并未做出明确的解释。但只要我们在阅读时有明确的“文脉”意识,注意抓住体现文脉的句子,就不难发现本文的脉由一个“趣”字贯穿,与之相关的词语有“乐趣”“趣味”“静趣”,我们再激活自己的知识积累,还能发现“情趣”“理趣”“志趣”“雅趣”“苦趣”等相近相关的词语。所以第16题这样设问:“文章题为‘谈静’,但到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如果理出了文脉,思路自然清晰。脉络句是:第一段“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一半得之于感受”——感受力有强有弱——第二、三段“感受力强的人能处处领略到生活中的趣味”——第四段“领略趣味的能力一半由于天资,一般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所谓静是指心界的空灵——心界越空灵越能领略静中趣味——便懂得所谓静趣了(文章最后一句)。这样我们很容易发现,文章标题是“静”,文章最后一句点明“静趣”,那么文章所谈的核心是美学中的一种“趣”,静中才能见的一种“趣”。如果能读到这一步,其他两道问题便能迎刃而解了。
再以篇幅更短的唐诗为例,2009年江西高考卷诗歌鉴赏是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
试卷设了两个问题: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诗题中作者为表弟卢纶来访住宿而“喜”,这喜悦之情是贯穿全篇的吗?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回答。
两个问题的设置,是考查我们对诗歌感情的把握,而诗人的感情是变化的也是复杂的。要准确把握就必须逐句逐联阅读分析,从中发现情感脉络。诗歌第一句“静夜四无邻”,说出自己的孤独;第二句“荒居旧业贫”,点出一个“贫”字;第三、四句“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明显可以看出一个“老”字;颈联写自己因为孤独消沉一事无成而生出一个“愧”字。在这样的情况下,卢纶造访并留宿,因为素来的交情和亲戚关系,所以诗人非常的高兴。这样全诗的情感脉络可梳理为:孤——贫——老——愧——喜。前三联是铺垫,衬出最后的“喜”,也点了题。因此此诗表达了诗人悲喜交加的复杂感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如果抓住了脉络进行分析,问题的答案自然就清楚了。
这样我们在阅读时,就要随时圈点勾画,或画出表时间、地点的词语,或画出转换、连接、过渡、指代性的词语,或画出统领性、总结性或提示性的词句,或自行概括每个段落、每个层次的意思,然后前后梳理出文脉或题理、题窍。果能如此,今年做好高考试卷中的三道关于梳理脉络思路的试题,就应该是驾轻就熟的事情了。在写作时要先明确“题理”,勾画“题窍”,廓清思路,谋划章节。不管哪类文章,只要把握住文章的文脉和题理,就能脉络清晰,“虽千波百折,而能自成调理”。
总之,我们在读写教学中,不该忽略学生对“文脉”的把握,而应不断强化学生在读写实践中的文脉意识。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是我们教学中应该强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