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其中感悟类散文以其贴近现实生活、贴近考生阅读实际,已成为当今高考命题的焦点和首选材料。如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四川卷《焰火的变奏》;2008年湖北卷《雾》、安徽卷《我与地坛》;2009年江苏卷《上善若水》。面对高考命题的这种趋势与走向,如何帮助学生快速而准确地解读这类散文,已是我们所有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试就感悟类散文阅读方法,谈点看法与体会,与同仁们共商。
一、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
要了解感悟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就必须从它写作的一般思路谈起。根据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把它归纳为这样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 “触发点” ,是触发作者写作的源头、起因,是引发作者感悟的“借体”。它一般出现在文章的开头部分,但也有作为文章主体内容的情况。可以作为“触发点”的事物无外乎人、景、物或某些现象,其重点则是介绍这些事物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主要作用是为下面的“过渡”和“感悟”打基础、作铺垫。
第二部分为“过渡点” ,是文章由触发到感悟的衔接处,是“借体”向“本体”转变的纽带。其基本表现形式为过渡句或过渡段,但也有以具体事件的形式出现的。过渡的方式一般是以“借体”的内在或外在的特征进行类比联想(正向或反向),通过由此及彼、由实及虚、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由感性到理性等方式向“本体”过渡。
第三部分为“感悟点” ,是感悟的“本体”和对象。具体内容表现为由“触发点”的人、事、景、物或某些现象而生发感悟出的虚化的一些情感、哲理、志向等。感悟的方式无非就是借景抒情、即事明理、托物言志。
第四部分为“升华点” ,是作者在感悟的基础上来表达自我的一种认识与体会。它一般位于“感悟点”之后,但有的文章没有明确的语句显示,需要读者去揣摩体会。
第五部分为“照应点” 。散文有触发点,一般都会在结尾有照应点,这样结构才显得更完整。
简而言之,这五部分就是“因何写起——想到什么——得出什么——我要怎样——篇末照应”。
如《白杨礼赞》,它的行文思路是:因白杨树外在的“笔直”、“伟岸挺拔”、“紧紧靠拢”、“努力向上发展”和内在的“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坚强不屈”,作者由物及人,由实及虚,想到了与之相类似的“农民”、“哨兵”、“ 精神和意志”,悟出了白杨树“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正因如此,所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且此句也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二、感悟类散文五步阅读法
了解了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思路,那么对应的阅读方法也就容易找到了。下面笔者就以2007年四川卷《焰火的变奏》(以下简称《焰》)为例,具体谈谈它的解读方法与解读过程。
(一)速读找“触发”
作者的触发点往往是在标题和开头部分,所以首先要关注标题,并速读开头几节文字,勾画出事物的外在或内在特征的词句。
从《焰》文的题目可知,作者的触发点为“焰火”;从第二节具体描写“焰火”的文字中可知它的外在特征是“奇妙”,从第四节开头可知它的内在特征是“美好”。找到这些就为后面寻找感悟点做好了铺垫。
(二)浏览寻“过渡”
过渡点一般较明显,往往集中在过渡句或过渡段上,因此要浏览甚至跳读去寻找这些过渡词句。
通过浏览《焰》文,我们很快就会发现过渡点就落在第三段中的过渡句上:“在这些千变万化的焰火里,可以联想起……当然也会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后面的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描绘战争的“恐怖”与“痛苦”,是其过渡的具体内容。在这一部分,作者由“眼下舒展在湖天之间的美妙焰火”反向联想到令人“恐怖”与“痛苦”的炮火,虽然这里的“炮火”也只是一个媒介,但却可以看出“本体”已呼之欲出了。
(三)细读明“感悟”
“感悟”是人生哲理或事物象征义的揭示,作者往往要分析说理,可能揭示的点不止一个,因此要细读,联系触发点的相关特征找准找全带有总结性的词句。
在《焰》文前六段中,我们已找到了触发点和过渡点,不难发现感悟点就集中在第七段中。通过仔细阅读和筛选,作者的感悟就是“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简言之,炮火象征战争,焰火象征和平。
(四)研读悟“升华”
升华是阅读中最高的一个层级,需要研读结尾部分(有的要全文),勾画表明作者观点态度或情感倾向的词句。
在《焰》文结尾部分的第八、九两段,根据感悟类散文写作的一般规律,应是升华点和照应点的所在。通过研读,我们可以找到这样几个句子:“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但愿有这样一天,人间本来用着准备战争的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在一个全人类共庆的夜晚,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万紫千红,此起彼伏。”其中“我……为……祈祷”、“愿……让……”这几个词语鲜明地表现了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倾向,它就是我们所要找的升华点。如果用自己的话来概括,那就是“我要和平,不要战争”。
(五)略读知“照应”
照应点一般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由于它只起到结构上的作用,因此我们不把它作为阅读的重点,略读了解即可。
《焰》文的照应点就是文章结尾部分的第八段开头第一句“在满天满湖绚烂的焰火中”,作者由“遥远苦痛的联想”又回到了现实的景象中,照应了文章的开头。
以上的“五读”和圈点勾画后,我们还要对勾画出的词句进行勾连,以便形成整体的认识。整理如下:(考场上意会即可,不必形成文字。下面思路和主旨的归纳亦同)
奇妙、美好的焰火,(让我)联想起和焰火有关的往事,回忆起和焰火有关的一些难忘瞬间。此时,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战争中的夜景。(这)令人惊悸、痛苦、恐怖的景象,(让我感悟到)炮火是为进攻,为征服,为反抗,为破坏,为杀戮,是人间最可怕最惨烈的景象,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为庆祝,为团圆,为展示和平的欢乐,为表现人间的繁华和喜悦。我默默地为人类的和平祈祷,愿火药都被改做成了烟花,让象征和平团圆的火焰之花开满地球的上空。
这样两遍阅读,然后再按照感悟类散文的五个“点” 高度地提炼压缩组合成思路:即先由眼前美妙的焰火触发,然后通过联想过去恐怖的炮火来过渡,从而感悟出和平的美好与战争的可怕,作者的情感也由此得到了升华:愿炮火变焰火,为和平祈祷,最后再回到现实的焰火景象中来。
思路清晰了,那么文章主旨就会水到渠成,归纳如下:本文通过对眼前美妙焰火的描绘和对过去战争场面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和平、美好、安宁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按照这五步阅读法,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的行文思路就可以梳理为:作者由风的温情、诗意、神奇和永恒(触发),分别想到了故乡、乡村、父亲、自然与生命(过渡),感受到了故乡的温情、乡村的美好、父亲的朴实和通晓事理、自然与生命的生生不息(感悟),从而表达出对故乡的感激、对乡村的热爱、对父亲的敬爱、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之情(升华),最后以“风”结尾照应开头(照应)。
又如2008年湖北卷《雾》的行文思路:作者先由雾的模糊美触发,然后通过模糊数学来过渡,从而引出了作者的理性思考(感悟):在很多领域,模糊性有很多好处,更显出美,最终作者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中(升华与照应)。
诸如此类,笔者不再一一列举。总之,掌握这五步阅读法不仅可以在考场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梳理出文章的行文思路,而且还可以准确有效地捕捉到文章的主旨内涵,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思路清晰了,也为后面顺利地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像2007年安徽卷《乡村的风》的第三题,2008年湖北卷《雾》的第一、二、四题就是建立在这五步阅读的基础上来作答的。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曾说:“阅读教学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状况,要因生、因文、因地制宜,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在当今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在高考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观念,与时俱进,努力创造出“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求实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才能适应新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导者和领路人。
(作者单位:邳州市官湖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