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1年第3期 ID: 136498

[ 胡云信 文选 ]   

先濬文之源 后究文之法

◇ 胡云信

  目前的各种版本教材还没有一个现成的可依据的作文教学序列,广大语文教师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凭借感觉来“耕耘”自己的作文教学。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的无序低效成为一线教师共有的无奈,而改变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建构新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就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共同期待。
  建构高中作文教学序列的依据是什么?应该建构怎样的作文教学序列?
  从写作目的来说,作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是志趣品质的体现,是见解主张的表达。写作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既是自我表达,也是相互交流。作文不光是一种技能,更是思想情感的固化。
  有人根据国内外写作教学的认识和研究,梳理出写作教学经历的三种范式:一是注重结果的范式。写作即文本,写作教学要关注文章本身即关注写作的结果,多着眼于写作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选材”“剪裁”“表达”等方面。这种范式过于注重结果,忽略了文章形成的过程。二是注重过程的范式。这是伴随着上个世纪60年代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认为写作是“认知和思维”“信息处理”和“问题解决”,写作教学着眼于“写作任务环境”“作者的长时记忆”“写作过程”三大系统。写作的过程是“预写——起草——修改——编辑——出版(发表)”的过程,是(信息)输入——编码——加工——输出(新信息)——再输入的循环过程。这种教学范式,注重预写、快速自由写作、构思的头脑风暴,自我提问,列提纲、思维图等,但忽略基本写作能力的培养。三是注重交流的范式。从功能上看,写作即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写作不是客观世界的被动反映,而是意义上的主动构建。作者是以特定的角色,面对特定的对象,为达成特定目的,就某个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对话。写作由四个要素组成交际语境,即话题(写什么)、角色(我是谁)、读者(写给谁)、目的(为什么写)①。仔细想来,第三种范式仍显有不足。因为写作教学不能忽略学生认识水平和思想情感的发展。
  所以清代邵长恒在《与魏叔子论文书》中说:“学文者必先濬文之源,而后究文之法。”②
  如果我们在构建作文教学序列时,只着力于文本本身,只关注学生写作的结果,而忽略写作的目的,忽略写作的过程,忽略写作的对象、动机和实际用途,就会失去写作教学的激情和活力。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只片面强调写作思维和写作过程,片面强调作者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而忽略基础训练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也不利于作文能力的提高。
  我们通常都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大多数学生都能生动流畅、富有个性地说话,却不能灵活流畅地写作呢?在上网聊天时都能轻松自如妙语连珠,而写起文章来却乏情寡味,生拉硬扯呢?这确实难以用一两句话说明其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作文与写作者特定的心理情绪、动机目的、话题环境、思想水平、表达技能等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写作是一项复杂而高级的精神活动。
  基于此,笔者尝试从三个层面设计作文教学的序列问题。
  第一个层面,作文即交流。写作就是把自己的思想情感、见解主张、知识见闻以适当的语文方式传达给读者,也就是强调作者与读者的互动,写作者要有明确的读者意识,甚至以读者为中心去构思自己的文章。这个层面的系列建构可以作为高中教学的第一步在高一阶段实施。首先要认真上好高中作文第一课,反复强调一件事,非真心话不说,是真心话就要敢于大胆地说。要意识到,“讲真话”永远是一种好品质、一种好习惯,是一种勇气、一种智慧,是对读者的一种信任和尊重。然后安排一些激发兴趣的写作交际活动:
  1.姓名来历介绍。在开学之初让每个学生准备3分钟的讲话,内容是介绍自己,可以讲自己姓名的来历、有关自己名字的故事等。可以单独组织一次活动,也可以作为每天课前讲话的内容。
  2.好书介绍。每个学生向大家介绍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可以作为课前讲话的内容长期进行。鼓励学生介绍学校图书馆的书,培养学生上图书馆阅读的习惯。
  3.新鲜事介绍。高中伊始,回顾一下生活中、学习中有哪些新鲜事,说一说,听一听,评一评,记一记。关注日常生活,不断放大个体生活的真趣,如“课间”、“食堂”、“寝室”、“迟到了”、“考试开始后……”、“公交车来了”、“路边小摊”、“等待”、“有人敲门”等。
  4.以“我生活在这个家里”为话题,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家庭,可以是亲情的幸福,也可以是鸡毛蒜皮的无奈。
  5.社会热点调查报告会。提前一两周布置报告会主题,让学生自由分组,自定主题,自选形式进行调查,教师给以方法指导,然后在商定的时间内做形式多样的调查报告,安排时间分组和集中交流。
  6.说明一道拿手好菜的制作过程。
  7.向离别后的同学说说“我的新校园”。平时要仔细观察,用真情发现,用真心描摹。一年四季之境各不相同;腊梅、海棠、雨荷、紫薇四季竞芳菲;校园小景“石坚竹翠”“幽篁听雨”“紫藤小憩”“曲径惜阴”各展异趣,等等。
  8.向老师和同学介绍“我的家乡”,用优美的语言介绍家乡的独特之处。
  9.向同学介绍“我”游览过的名胜。朱自清说,逛古金陵就像逛一个古董铺子,那我们就引领学生逛一逛学校附近的一些“古董铺子”:秦淮河、石头城、古城墙、莫愁湖等。
  10.组建一个语文兴趣小组或文学社,写征稿启示,并积极投稿。
  11.学期初定一个阅读计划,学期结束写一份学习总结,在活动课上交流。
  第二个层面,作文即过程。这个层面着眼于思维的培养,素材的积累,主体意识的唤醒,相互间的启示和激发。
  抓住三条线。一是材料线:摹自然之景,记生活之人,悟生活之理,析生活之象。二是思维线:不断激发表达欲望,刷新思想,锻造思维,开阔思路。三是表达线:能根据需要表达,能丰富多彩地表达,能流畅得体地表达。三条线经纬交织,细化实化,落实到每个单元,进行具体的操作。
  廓清三步骤。第一步:真实表达,写我所愿;第二步:真诚交流,切磋琢磨;第三步:真实评价,真切修改,包括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包括一改二改三改。安排学生写文章决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而应对写过的作文反复敲打,逐步推进,悟出真谛,以一当十。
  根据必修一到必修五以及选修阶段的内容进度,安排读写衔接的作文教学序列,尽量体现“阅读——理解——运用——表达(写作)——再阅读”的读写过程。写作时落实“定题——调研(含阅读)——选材——写作——修改”的过程。
  1.学习必修一“向青春举杯”诗歌专题时,举行“我是一个诗人”的活动,写诗一首。学会运用意象寄寓感情,用诗的语言描写意境。
  2.安排一次“向青春举杯”新诗朗诵活动,能深情朗诵自己写的诗。
  3.学习必修二时:举行“我是一个‘画家’”的活动,用语言“画”一幅画,“画”出景物特征,恰当处理画面的虚实和角度,“画”出自己的情感。
  4.学习必修三、必修四时:举行“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动,写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故事能吸引人,能启发人,能打动人。学会卖“关子”、留“空白”、设悬念。
  5.组织一次游览考察活动。编写考察方案,记录考察过程,搜集考察材料,撰写考察报告或游记,展示交流考察成果。游览考察学校附近的古城墙、莫愁湖等名胜古迹。
  高二阶段可以分层分类安排写作活动。
  6.举行演讲以及演讲分析活动。自己写演讲稿,一人演讲,多人分析。
  7.举行辩论活动。辩论的题目由学生自己征集,辩论的结果由学生自己评定,如《该不该施舍街头的乞丐》《当面对突发事件时……》。

先濬文之源 后究文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