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3期 ID: 147067

[ 王德玉 文选 ]   

与名家商榷有关语言的表达

◇ 王德玉

  笔者在教学中,细细品读有关课文的语言时,发现有些文章,甚至是一些大家的作品,在语言的表述上均有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将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入选的《为你打开一扇门》《繁星》《端午日》三篇课文里的有关句子摘录并阐述如下:
  
  一、语序不合理
  
  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为你打开一扇门》)
  这句话中的“探索和了解”,其语言表达的顺序安排不妥,因为“了解”感知的一般是表层的或浅层的,而“探索”感知的一般是未知的,是有深度的。感知事物的程度是有深浅的,是渐进的,先说“探索”后说“了解”不符合人们认知的过程和规律,故应将“探索和了解”这两个词颠倒顺序。
  
  二、搭配不恰当
  
  1.为了与民同乐,增加这个节日的愉快起见。(《端午日》)
  这个句子中“增加”与“愉快”搭配不恰当,因为“愉快”是形容词,受动词支配的对象通常是代词、名词或名词性的短语,可在“愉快”的后面添加“气氛”或“氛围”。
  2.手上拿两支小令旗。(《端午日》)
  此话中的“两支”与“旗”的搭配不妥当,通常“旗”的数量单位用“面”,宜把“支”改为“面”。
  
  三、事理不符合
  
  1.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边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端午日》)
  句中所表述的河街没有熟人的就到“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而“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之间是并列关系,人是不能同时在两个地方观看的,违背了事理,应把“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这一并列关系的短语变成选择关系的短语,即把“与”改成“或”,这样就符合实际情况了。
  2.端午日,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端午日》)
  这个句子的主语是“妇女、小孩子”,支配着后面的两个小句子, 按照此句的意思是“当地妇女、小孩子”的“额角上”都“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这是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的,即当地的妇女的额角上是不画王字的。可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前面添加“小孩的”,并在“额角上”的后面添加“莫不”,这样既能符合事理,读起来又连贯流畅。如若当地的小孩并非全画王字,就不用绝对语气的词,可在“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的前面添加“在小孩的”几个字。
  
  四、重复不简洁
  
  1.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繁星》)
   显然句中的“密密麻麻”和“繁”这两个词均有数量之多的意思,放在一起用重复了,宜删去一个。
  2.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端午日》)
  此句中的“吃了午饭”和“把饭吃过后”都表示“吃”的动作已经完成,放在一起,意思重复了,应去掉一个。此外,句中的“莫不”和“全家”出现在一起语意也重复了,用“莫不”表明“在城里住家的”,没有一家不是倒锁了门,无一例外,也就是全家都这样做,宜把“全家”删除。这样更简洁。
  3.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支小令旗。(《端午日》)
  此句中“缠裹”是用红布在头上缠绕包扎的意思,再用“包头”就显得多余,应去掉。
  4.划船的事各人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分组分帮……(《端午日》)
  “在数天以前就早有了准备”,这就说明准备工作在“数天以前”,而“数天以前”谁都知道含有“早”的意思,“早”用在此多余了,把“早”去掉显得更简明。
  5.好事的军人,当每次某一只船胜利时,必在水边放些表示胜利庆祝的500响鞭炮。(《端午日》)
  这句话中运用了两个“胜利”,语意上带有重复的意味,可把后一个“胜利”删去,这样“胜利”的意味不但依然明确,而且句子也简洁,读起来更加顺畅。
  教材是范本,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性、规范性很强。对范本、对权威,我们当然要信奉,对教材中入选作品的作家特别是名家,我们当然要尊重。但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笔者本着这样的思想,对有关作家以及名家作品中的个别语言表述,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名家商榷,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笔者希望对入选教材的文章,编者要字斟句酌,把好语言关。由于有的作品的名家以旧有的语言习惯或地域的语言特点表达,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的已不合时宜,作为编者可与其商榷改动。这对规范、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对引导正在学习并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实验学校)

与名家商榷有关语言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