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解读文本”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教学用语。文本,即文章,作为自足的语言材料,它承载着丰富的内容,如作家、作品、社会现实、读者评价等,自身形成完整体系;解读,即理解、阐释;个性化,即对文本的理解、阐释富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是极具个性特色的独奏,而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声附和。
阅读本来就是一种个性鲜明的行为。从文本来说,优秀作品具有召唤结构,存在着意义多解的可能性;从受众来说,每个人的知识储备、生活积累、认知方式等都不同,对同一对象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自然有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这是“个性化解读文本”提法产生的客观基础。
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出台。与旧的教学大纲相比,它突出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程性质方面,明确突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备三种能力——应用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在课程目标方面,增加了“发现·创新”层级。可以这样说,新课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自主学习方式。因此,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是顺应时势的正确举措,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然要求。
上述论断,语文界已达成共识,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探讨的是“个性化解读文本”中教师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先说地位。毋庸讳言,过去,教师是课堂的统治者,高高在上,口播舌耕,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模式教育出来的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缺乏活力,缺乏创造。因此,传统教学模式遭到口诛笔伐自在情理之中。现在,没有谁会否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说到底,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只是牵引者。衡量教师的能力,不单是看教师的功底如何,更多的是看学生从教师那里得到了什么,他们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有何收获。于是,有人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教师退居幕后”等主张。这些主张无疑是正确的。我想说的是,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因此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我们不能犯矫枉过正的错误。
个性化解读文本,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使语文教学实现由学科中心到学生中心的理性回归。什么叫“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根本,学生是教师设计教学的根本。其实,“以人为本”的前提就是要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掌控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着眼、服从、服务于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没有了教师,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高明的教师,看似“闲庭信步”,实则“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在他的精心设计、调动下,学生兴趣浓厚,激情迸发,表现出极强的学习欲望和创造精神。
再说所扮演的角色。教师有两个基本角色定位:第一,他是文本的阅读者,他要对文本作出自己的个性化解读;第二,他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他要创设“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课堂教学生态,在这种生态下,每个人的潜能都能被激发出来,学生敢于、乐于、善于将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贡献出来,使师生智慧的火花得以最大限度地释放和碰撞。
与学生相比,教师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各种途径。在阅读文本时,教师理应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收集到众家之说,并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理性思考,形成个人观点。钱钟书先生有一句调侃的话:“有学问教书,那是本事;没有学问而能教书,那是艺术。”作为教师,不说学富五车,至少胸有成竹,惟其如此,站在讲台上才不会两股战战、心中发慌。在“个性化解读文本”中,教师首先是资料的收集者和独立的思想者。
谢冕教授在《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里,提出了“欣赏是一种再创造”的观点。是的,如果说创作是一种创造,那么,欣赏便是“二度创作”,是精神领域里的再创造。在文中,他列举了诗歌鉴赏方面再创造的五种方法,即“泡”、“找”、“进”、“猜”、“补”。这篇文章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第一,个性化解读文本是创造性欣赏活动,要鼓励学生别具匠心,独辟蹊径,不可搞一言堂,一刀切;第二,个性化解读文本要遵循科学方法,引领学生尊重文本,以理服人,不可搞和稀泥、一锅粥。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教师在“个性化解读文本”过程中至少扮演以下角色。
编剧。编剧的任务是设计情节。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必须熟悉文本,熟悉教法,熟悉学生。尽管现在不提倡教学预设,但事实上,没有预设的课只能偶尔为之,大多数课都是以教师预设为前提的。哪些问题值得探究,哪些问题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会有哪些看法,诸如此类,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
导演。有了好的剧本,还得靠导演去落实,去完善。搞好与演员的关系,是导演工作的重心之一。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要学会倾听。观察学生,可以第一时间抢抓战机,要让摩拳擦掌者“牛刀小试”,跃跃欲试者“一吐为快”,迟疑不决者“脱口而出”;倾听学生,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并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表述自己的观点,对于词不达意的学生要使用“诱供”法,一点一滴地掏出他们的话,完整地理解他们的想法。观察学生,倾听学生,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
演员。教师是课堂的一分子,是教学构成的要件。教师的精神状态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他要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在解读文本遇到困难的时候,他要适时抛出一两个有穿透力的问题,这一两个问题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石激起千层浪”,可以让教学“峰回路转”,让学生“绝处逢生”。
个性化解读文本,意味着教师负担的加重。过去,教师将教参上的说法搬给学生即可;现在,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每一种解读予以评价,正面的评价要经得起推敲,负面的评价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教师要牺牲自己的业务时间,开辟新的师生交流平台,如信件、课外作业、网络留言、在线交流等。没有对语文教学的热情,没有对学生的热爱,“个性化解读文本”只能停留在口头,难以实施下去,更不会取得成效。
(作者单位: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