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古诗文背诵又是古诗文教学的重点。新课标要求:7~9年级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长远来看,相当数量的诗文积累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乃至人生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由于学生课外诵读的时间有限,因此,指导学生当堂成诵,是提高课堂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实践探索中,我摸索出速背古诗文的一些技巧。
一、抓层次结构
古诗文都有精巧严谨的层次结构,我们引导学生理清该文的层次结构,在大脑中构建全文的框架,提纲挈领地把握全文,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有助于学生速背。如教《桃花源记》,我指导学生理出其结构:寻桃源——在桃源——出桃源——再寻桃源。再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让学生抓住一个“三”,把握“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的层次,学生一目了然,铭记于心。背诗有“起——承——转——合”的层次,背词应分上下两阕,理清这些层次结构,学生会背诵得很快。
二、抓句式特点
古诗文简洁的语言、整齐的句式、优美的节奏、和谐的押韵,最适合学生诵读。背诵时一定要抓住文中或段中的句式特点。一是骈句。如《岳阳楼记》第三、四段:“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行”;“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两段,意思相对,句式整齐且相对,抓住这些骈句,很容易成诵。二是排句。古文中多用排句,如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爱莲说》:“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记住这些排句,就解决了背诵中的难点。三是顶真句。如《醉翁亭记》:“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些句子很有趣味,易于诵记。
三、抓名句名段
用学生熟悉的名句名段,调动其旧知,从而激发背诵的兴趣。大多诗文都有学生听过或似曾听过的名句或名段。如李商隐《无题》颈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教书叔云》“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等等。一开始以名句、名段为突破口,可诱发学生背书的激情。
实践中,我还常常和学生一起对吟。如我说上句“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生说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或我说意思,他们说句子。如我说:“《隆中对》中分析曹操的句子是_____”生答:“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分析孙权的句子是_____”生答:“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取荆州的根据是:“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诸葛亮为刘备设计的蓝图是:“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有时又扮演角色,作情景对话,如教学《触龙说赵太后》。我当赵太后,生当触龙,这样一唱一和,进入情景。形式多样,学生兴趣盎然。
此外,还可以根据不同文体,抓关键词、语气词、修辞、标点等进行背诵。
总之,找准一个点,解开一个扣,把学生带到吟诵古典诗文的良好氛围中,让学生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训练记忆,增强语感,在诵读中积累、体验、感悟、审美、怡情。有位专家说得好:“引导读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我想,这句话说到了根本上。
(作者单位:南江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