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3期 ID: 147053

[ 王 飞 文选 ]   

论语文课的语文味

◇ 王 飞

  语文课之所以有别于政治课或历史课,是因为其无处不在地洋溢着浓郁的语文味。语文课的语文味寄身藏形在课文的幽微深远的意蕴之中,师生非借助对课文的细致把玩和认真观照而不能将其尽情呈现。语文课呈现出来的语文味往往诉诸人情,深入人心,熏陶人格,改变人性,以至于师生心灵深处不时涌动着错综复杂的感发、联想和共鸣。
  
  一、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出生活本相
  
  语文课的语文味惟有折射出生活本相,才能引领师生驻足欣赏、用心回味。生活本相悄然潜伏在语文教材之中,其抒情处是本真感情的诗意流露,其描写处是客观景物的主观移情,其议论处是赤诚肺腑的聚焦凸显,其说明处是事理特征的细腻展示。语文教材会令师生产生恍如目见耳闻的切身体验,其外在风貌是那样近似生活以至于令师生产生诸多无法言传的微妙感觉。生活本相应当是一个什么状态,每一篇语文课文会以其独特方式来将其细心安排。由此安排出来的生活本相才能够沁人心脾,才能够移人性情,才能够感人肺腑。
  语文课有没有语文味就在于能不能将生活本相微妙折射。就生活本相的千姿百态而言,语文课的语文味应当还原出细腻逼真的生活感觉,凭借生活感觉让师生观之有形、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赏之有色;就生活本相的驳杂人情而言,语文课的语文味应当还原出纷繁多样的内心感受,凭借内心感受让师生心生遐想、感慨万端、缠绵悱恻、悲悯同情;就生活本相的深邃哲理而言,语文课的语文味应当还原出深刻厚重的思想底色,凭借思想底色让师生萌发洞见、洞悉事理、产生启迪、接近真理;就生活本相的深远意味而言,语文课的语文味应当还原出绵长亘久的艺术韵味,凭借艺术韵味让师生催生陶醉、感到惊喜、形成顿悟、投身回味。所以,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出来的生活本相会引领师生走向在场之感,萌生在场之情和达成在场之思。
  语文课的语文味之所以能够折射出生活本相,是因为师生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同课文进行对话交流。这样的对话交流把作者意欲勾勒的生活场景设法复原,意欲诉说的情志设法呈现,意欲表达的见解设法展示,意欲遮掩的秘密设法揭示,意欲悬置的空白设法填补,意欲张扬的人性设法彰显,意欲抵达的理想设法突出。这样的对话交流把作者投射在课文中的思想感情的烙印悄然放大,把师生渗透在课堂中的精神诉求的声音悄然托出,语文课渐生滋长出来的语文味会以其厚重浓郁的精神气味与芳香引领师生踏上温馨幸福的精神之旅。
  
  二、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出精神本质
  
  语文课惟有折射出精神本质,才能够引领师生感悟人生、洞察自我。精神本质驻足扎根于语文教材之中,其抒情意味深长之处,其描写淋漓尽致之处,其议论绵中藏针之处,其说明特征鲜明之处,莫不潜伏着作者意欲传达的精神本质。精神本质愈是扎根甚深,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才显得富有语文味而令人久经玩味、意趣丛生。
  就课文中的文学作品而言,精神本质以形象来说话,而不用观念的传达。其精神本质所依托的形象宛如闪闪发光的太阳魅力四射、能量巨大和撼人心魄,形愈生动而神愈真切,形愈感人而神愈深沉。从形象外观来看,似乎同生活相近,但又比生活多了一点什么;似乎是生活情景的活写真,但又比生活情景多了一点难以说破的东西;似乎是心灵状态的有意复原,但又比心灵状态多了一点变形失真的精神因子。所有这些是因为作者用心写作的结果,外在之形象莫不沾染上作者个人特有的天赋禀性、人格操守和气质修养。所以,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出来的精神气质莫不渗透着作者本人独到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精神本质的过程就是师生的精神本质同作者本人的精神本质聚合交叉的过程,聚合交叉的点面越多越大,师生从语文课中获得的语文味就越浓重。
  文学作品以形象来寄寓精神从来不会是一对一的直接指实,而是一对多的发散展开。形象如烛,精神如焰,文学作品光芒四射照射到精神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出来的精神本质莫不间接反映出作者意欲传达的思想感情,莫不间接折射出师生渴望拥有的情志襟怀。语文课堂惟有透过外在形象的特征来寻找与其相似的精神本质,才能真切地把握住作者的为文和为人,才能深刻地洞察师生自我的精神风貌和人性才情。语文课堂的理想状态是,艺术形象鲜活本真,作者身影悄然走来,师生自我思绪万千,意义解读层出不穷。
  就课文中的非文学作品而言,精神本质是抽象观念的客观写实。非文学作品借助线索思路来渐次展开作者意欲传达的精神本质,这样的线索思路使精神本质以内在有机的统一体的方式呈现出来。其精神本质貌似抽象观念的灵活排列,究其实质却是作者思想感情、人格精神和智慧见识的逻辑陈述。所以,非文学作品的语文味集中体现在对作者行文思路的琢磨上和对作者思想主张的理解上。琢磨作者行文思路的方式恰似放飞思想的风筝,语文课应当确保一线在手而使课堂教学过程展现出摇曳多姿的形态。理解作者思想主张的方式宛如蜘蛛结网,语文课应当确保有序编织而使课堂教学结论展示出严密合理的思想。
  课文中的非文学作品以观念来言传观念从来都有着清晰的思路流程,从来都是思想观念的合理推演和有序展示。语文课的语文味体现在非文学作品上应当是师生思维逻辑顺序同作者思维逻辑顺序的完全叠合,应当是师生对作者思想主张的准确捕捉。一旦师生的思维逻辑顺序同作者的思维逻辑顺序完全叠合,一旦师生能够对作者思想主张准确捕捉,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就能够形成一种奇妙的思想境界,似乎作品就是师生写的,似乎作者的想法就是师生心灵深处诉说的,似乎作者的识见就是师生智慧深处闪现出来的丝丝光芒。
  所以,语文课的语文味折射出来的精神本质会因为课文不同而不同。文学作品的语文味呈现的过程是不定向的,揭示出来的结论是发散性的,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以形象来言传思想所致,形象的丰满圆厚导致了思想的模糊多义。非文学作品的语文味呈现的过程是定向性的,揭示出来的结论是确定性的,这是因为非文学作品以观念来言传观念所致,观念言传的逻辑严密,推导出来的思想主张确定无疑。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语文味侧重在因感发而生启示,非文学作品的语文味侧重在因推理而生判断,这二者的语文味途异而道同,都是人对人的相互理解与体认。
  
  三、语文课的语文味闪烁出思想智慧
  
  语文课的语文味惟有闪烁思想智慧,才能够引领师生提升人情、培养悟性。思想智慧既存在于语文教材之中,也存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无论是解读文学作品,也无论是解读非文学作品,都需要师生同作者相互理解与体认。
  文学作品的语文味闪烁出来的思想智慧往往能穿越国界、跨越时空在师生心头深处产生深刻的感想与共鸣。这样的思想智慧会透过作品提供的特定境遇中的人情、人性、人格和人生,进而类推出普通适用的人情、人性、人格和人生。由此闪烁出来的思想智慧貌似为了理解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的命运境遇和人格气质,实际上是借助理解艺术形象来直面师生自我的精神世界本相,进而能够聆听到师生自我埋藏甚深的心灵之音。
  非文学作品的语文味闪烁出来的思想智慧往往能汲取前见、排除谬见在师生心头深处形成思想见解的耀眼光环。这样的思想智慧能够从逻辑推理的过程中发现作者的惊人之见,能够从逻辑推理的结论中洞悉作者的见解片面,能够从逻辑推理的思想空隙中领悟作者的私心杂念。由此闪烁出来的思想智慧看似在审视作者,其实是师生借助理解审视作者来认真自我反省和检点校正自我。
  语文课的语文味闪烁出来的思想智慧能够跳出一课一文之得失,而衍生出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其迁移能力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师生能够认识其文体属性,能够觉察到抒情言志的特色,能够感受到作者施展人格性情的独到方式,能够总结出作品寄托意蕴的共同习性和普遍规则;其迁移能力对于非文学作品而言,师生能够识辨出其布局谋篇的独特创意,能够觉察出其发言立论的迥异风格,能够判断出作者释放思想才情的匠心独运,能够归纳出作品承载言传思想的普遍思路和根本途径。无论对文学作品,也无论是对非文学作品,其思想智慧所衍生出来的迁移能力往往都是触类旁通、知一而通十。
  语文课的语文味凭什么闪烁出思想智慧?思想智慧靠什么产生迁移能力?思想智慧能否闪烁出来全在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语文教师惟其精巧预设,才能够有效生成,其过程和结论才能够有益于打开师生思想智慧之门。思想智慧能否产生迁移能力全在语文教师对学生的悟性培育和潜能开掘,语文教师惟其重导而不强迫性灌输,才能够使学生的迁移能力有深厚思想土壤而逐渐形成。
  综上所述,生活本相能否折射出来决定着语文课的语文味可不可以饱含师生心灵深处的声、色、性、情,精神本质能否折射出来决定着语文课的语文味可不可以寄寓着师生心灵深处的深刻体验、独到感悟,思想智慧能否闪烁出来决定着语文课的语文味可不可以沉淀着师生心灵深处的心性才情、敏锐思想。让语文课教出语文味既是学科教学的规律,又是师生心底的呼声。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论语文课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