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3期 ID: 147057

[ 王鸿斌 文选 ]   

《故乡》教学课例点评

◇ 王鸿斌

  近期,在学校调研,随机听了一节课《故乡》。这是一节最真实的课,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县语文教师的基本水平。
  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如下:
  一、旧知回放与预习检查
  1. 引导学生回忆作者及学过的作品。
  2. 引导学生回忆小说三要素等文体知识。
  3. 让学生依据资料介绍课文的写作背景。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师:“我”什么时间回到了故乡?
  生:1919年。
  师:课文有显示吗?
  生(全体):(笑)没有。
  师:在故乡住了多少天?
  生1:13天。
  生2:十几天。
  师:小说写了几件事?
  (学生思考)
  生:写了回故乡、在故乡和离故乡三件事。
  师:重点写了在故乡的所见所感。记叙文的顺序有几种?
  生: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师:对,所谓的插叙就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中断一下,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系的事情,然后再接着叙述中心事件。运用插叙一定要注意中心事件与所插内容间衔接自然。插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更充实,对中心事件起衬托作用等。(师要求学生记下上面的笔记)
  师:我们在以后学习小说时,要学会抓住时间及地点去理清故事的脉络。这是一个很好用的方法。
  三、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有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试分析其内容。
  (学生少部分在读课文,大多数在翻资料,找答案)
  (十几分钟后,师点名学生回答,学生均拿着资料在读现成的分析。师对此行为并没有作任何评论)
  四、片断练笔
  师:请大家写一写我们故乡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学生多数没有动手)
  (下课铃响)
  师:好,由于时间关系,这一项作为课下作业完成。下课!
  针对这节课,大家可能要说出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节课确实是一节普通的山区语文教师上的最普通的一节语文课。我们理解这些教师,因为他们尽管能力有限,但真的尽力了。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所以我想谈以下几点看法,也是我与这位教师交流过的看法。
  一、关于资料的使用问题。听课的学生手里都有一本书《中学教材全解》(九年级《语文》上)。这本资料在本节课上用得怎么样呢?我觉得有好有坏。好的一方面是学生能够利用这本资料及时了解《故乡》的写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及主旨;不好的一方面是学生解决景物描写的作用这个问题时,自己不思考,而依赖资料,读现成结论,资料不但没有起到辅助作用,反而使学生更懒惰,更有依赖性。我认为这一环节,教师应要求学生不看资料并在台下巡视监督,先让学生快速找出文中写景句子,再熟读这些句子,并提示学生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结合这些句子做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交流结果并与资料上的结论作对比,找差距与成绩,这时一定要提醒学生不要迷信资料,要敢于向资料挑战。如果这样使用资料,不但学生能自主学习,而且资料也起到了应有作用,两全其美。
  二、关于文体知识处理。本节课教师让学生记下了插叙的定义及作用,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我还是在交流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对于插叙定义及作用,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记笔记,而是要让学生结合本节课的具体情节去理解插叙定义及作用,学生可以说不准确何谓插叙,但能够准确地判断即可。从我听课实践来看,初中学生很不喜欢记这类笔记。
  三、关于整体情节的把握。《故乡》的课文很长,如何快速地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呢?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根据时间与地点去把握,这是一种不错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这个环节,如果让学生从人物入手,快速找到本篇课文涉及的主要人物(学生应该能找到母亲、杨二嫂、闰土、宏儿等主要人物),然后围绕这些人物去整理事件,这样是不是更便于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课文呢?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问题,比如教学时间把握以及某些环节的走马观花等,但总的评价这节课我认为应该五五开,一半成功,一半失败。至于上面我谈的那些看法,也是自己的一些拙见,请大家指正,目的只有一个,使语文课上得更实在、更有效。
  (作者单位:邢台县教研室)

《故乡》教学课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