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3期 ID: 147083

  

“事实材料”在议论文\记叙文写作中的不同价值取向

◇ 邹 萍

  无论是写议论文还是写记叙文都离不开“事实材料”,但由于两者文体的不同,在“事实材料”的选取和使用上就有很大的区别。目前,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之所以“四不像”,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文体意识,不会甚至不懂“事实材料”在不同文体中选取的原则和使用的方法。下面试比较议论文、记叙文这两种文体在“事实材料”使用上的区别与联系。
  在比较之前有必要对“事实材料”的含义予以界定。所谓“事实材料”就是可感人的人、事、物、景的集合体,大到天体宇宙、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中到山川河流、人类社会、动物世界、花草虫鱼,小到各种细胞、病毒、微生物。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包括自然、人类、社会,已经存在和正在发生的客观事实。议论文的观点靠事实来支撑,记叙文的主旨靠事实来表现。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林林总总的事情,千变万化的景色,千差万别的物体,议论文和记叙文的写作是各取所需、各行其道,有着明显的不同。
  
  一、选取“事实材料”的熟知度不同
  
  议论文的写作,所选取的事实材料应该是熟知度最高的,而记叙文所选取的应该是熟知度最低的。
  议论文的写作,需要事实论据来证明论点,那么作者所选取作为论据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权威性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的,并为大家熟知的人和事,尤其要选取名人名事。比如要证明“逆境能成才”、“战胜脆弱”、“坚强,我追求的品格”等观点,选用司马迁在著名的《报任安书》中的一段材料就非常有说服力。“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如果把这则事实材料换成我家邻居的张大妈、李大婶、小姑娘之类的事例,且这些事例只有作者自己和少数几个人知道,则很难支撑观点。所以中高考满分议论文,作者在事实材料的选取上,基本上是地球人都熟知的人和事。当然对这些人和事的选用应根据主旨的需要,选取不同的角度。如2008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坚强》一文中就用了松柏、小草、流水;仲尼“韦编三绝”;“头悬梁,锥刺骨”、“囊萤映雪”的古人;海伦·凯勒、霍金;张海迪、邰丽华、李丽,与自然抗争的四川地震灾区人民、三军指战员、全国各族人民,等等。这无数铁的事实无不诠释着坚强的内涵,给读者以智慧、勇气和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议论文选用的事实材料应该是熟知度最高的,但还要尽量不用或少用老套的事例,尽量多用当今的事例,多用贴近现实生活的新鲜的事例。“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样的文章有时代感、说服力。
  记叙文的写作在选用“事实材料”上与议论文恰恰相反,必须是大家所不熟知的人和事,特别不能选择名人名事作为写作的主要对象,最好选择除了自己很少有人熟悉和了解的新鲜的事实材料(人和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比如写同题作文“坚强”,如果写记叙文就不能写大家都熟知的古今中外的名人轶事,包括当今社会出现的新闻人物。因为你写来写去只能重复、套作、抄袭前人的作品,很难出新,同时也不符合中高考作文的要求。应该选取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当然,如果写成小小说还可以进行艺术虚构。只要“事实材料”能够折射出人的“坚强”内涵就符合题意。这样作者的选材,就可以是邻居张大妈、李大婶、小姑娘,以及街头巷口卖大饼、补鞋的普通人,甚至可写偶尔在车站、码头、山间、乡村遇到的感人场面。如《难以想象的抉择》(见《读者文摘》1986年第1期)。文章写美国缅因州的一个伐木工人巴尼·罗伯格,在伐木过程中被倒下的树压住右腿,动弹不得,如果等同伴们下工后发现他,他很可能因流血过多而死去,他只能靠自己,为了生存向死神抗争,“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进行截肢……”强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着;他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地苏醒过来,终于活着回去了!以上这个事实材料既符合“坚强”的题意,又是除了他自己谁也不知道的事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某个事实材料一旦被别人用过了,你就不能再写了,再写就是重复、套作或抄袭。这就是记叙文和议论文选材的根本区别,也是记叙文选择事实材料的铁门槛,也叫原则。所以,记叙文选择的事实材料最好是没有被大众传媒公开过的。当然,如果写小小说可以对某个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加工,那另当别论。
  
  二、使用“事实材料”的方法技巧不同
  
  议论文在使用事实材料时,一般只用三五句话,甚至是用一句话高度概括材料,或者根据论证观点的需要,截取人物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段事实。而没必要也不需要对名人轶事再展开详尽介绍和事件的具体叙述描写,无需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和产生、发展、高潮、结局,无需展开情节、刻画细节。这是因为一方面议论文选用的事实材料是读者非常熟悉的,只要提一下,点一下,读者就会相信和认可。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讲的七位名人。另一方面要注意针对性,不求完整性。作者在叙述论据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关键要紧扣论点,侧重写出某一方面的事实,使论据与论点紧密结合。这是因为每一个事实材料(论据)往往蕴含了多方面的话题或者观点,可以用来证明多个话题或观点,只要把事实材料中与话题或观点相吻合的部分说清楚即可。如,“中国女排五连冠”这个事实,可以证明“爱拼才会赢”、“教练知人善任”、“团队精神”、“位置和价值”等等。如“位置和价值”,郎平是主攻手,孙晋芳是二传手,如果让她们位置换一下,其结果就会不一样。如果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要引用到“汶川大地震”、“神七飞天成功”、“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等材料,也只能这样处理。否则,就会出现像一些学生常说的:“我写议论文,怎么写着写着又像记叙文了。”其根本原因,就是这部分学生没有掌握“事实材料”在议论文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
  另外,还要强调的是,在议论文写作中,对事实材料的使用不能仅停留在“摆事实”上,更重要的是要引发到“讲道理”上,要让事实论据充分“燃烧”,要对论据分析阐发,使之能雄辩地论证话题或观点。2005年山东高考满分作文《双赢的智慧》中有这样精彩的片段:“在人类社会中,双赢的智慧往往更能解决生死攸关的问题。正当曹操率领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攻吴之时,诸葛亮审时度势,作出一个可以双赢的决定,与东吴联合抗曹,此举不但为吴国抗曹补充兵力提供了良策,更是为了日后保全自己,发展自己。即使诸葛亮在历史上并未真正表现过他的才智和在军事上的作用,但他政治上掌握大局,尤其如此双赢的举措,的确为后人称道。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善于利用自己和外部的力量,不仅为他国提供帮助,也为自己造福,只一计便获得两方面的巨大收获。可见双赢的智慧乃大智慧。”诸葛亮是家喻户晓的名人,智慧的化身,文章仅引用他“联吴抗曹”这一举措,加以分析说理,足以证明“双赢的智慧乃大智慧”的观点。“双赢”恰恰是当今世界所推崇的一种价值取向。
  记叙文的主旨,不是作者直接提出来的,也不是用概念、判断、推理论证出来的,而是从人物的刻画、事件的叙述和场面的描写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对于文学作品,作者观点愈隐蔽愈好。”(恩格斯语)“我们反对作品后面矫作的尾巴和生硬的标语口号。”(鲁迅语)
  记叙文在使用事实材料上,恰恰与议论文相反,写人要求写出人物的性格、精神风貌,写事要求写出事件的波澜、事件的意义。写人的文章就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要展开情节,刻画细节,要把人物放到“三大矛盾冲突中来表现”,即人与自然的矛盾,人与人的矛盾和人与自我的矛盾。写人物的语言要富有个性,写人物的行动要写好“行动描写三级跳”,即不但要写出人物在做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怎么做和为什么做。写人物的心理活动,甚至可用幻觉、梦境来折射人物的精神品格。写事的文章,要有故事情节,可以用倒叙、插叙、补叙、平叙、追叙,也可以用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抑扬法、虚实法等技巧编织作品,使作品更吸引读者,更耐读,更有艺术张力。那种没有故事、没有情节、没有细节、没有鲜活的人物形象的记叙文,绝对不是好的记叙文,在考场上肯定得不了高分。尤其是生动、传神、感人的细节在记叙文中显得特别重要。如2005年高考满分作文《下辈子还做你的女儿》,文章叙写自己高考前回家,因家境贫困,有多年没有吃西瓜了。妈妈从集镇给她买了一个小西瓜。午饭后,作者幸福地吃了起来,当她让妈妈吃时,妈妈说:“我从小就不喜欢吃这个,吃了肚子受不了。你快吃吧!”作者心安理得地吃光了所有的西瓜。接着文章有这么一个十分感人的细节:“我回房间整理回学校要带的东西,妈妈收拾了碗筷。后来,忽然想到告诉妈妈要体检了,于是去灶房找她。可是,我分明看到,母亲正背对着我,啃我吃剩下的西瓜皮……那一刻,我不晓得和母亲说些什么!庆幸妈妈没有回头,我冲回房中,捂着被子哭了好久。”这个细节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很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弦,判为满分在情理之中。
  最后还要说明的是,事实材料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中的“真实”性问题。议论文所使用的事实材料应该是新闻的真实,绝对的真实,不允许有任何的虚构和夸张,一个细节都不能失实,一个数字都不能有误。施向东先生在《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中说:“即使细节的出入,对于全部论证不发生直接影响,也会使人对于材料的全部可靠性发出怀疑,以至伤害论证的说服力量。”而对记叙文所使用的事实材料的要求,相对来讲,就比较宽松。它既可写现实中确已发生的人和事,也可以对某个人和某个事进行必要的改造、制作和艺术加工。如果写成童话、寓言故事、小小说,还允许虚构。换句话说,作为文学作品的记叙文,不一定是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的,还可以是生活中即将发生的或很可能发生的,只要不违背生活逻辑能达到艺术的真实,就是允许的。像近几年高考满分中的小小说、寓言故事等都属于此类。综上所述,不难得出结论:议论文所使用的事实材料必须是新闻的真实;记叙文所使用的事实材料既可以是新闻的真实,也可以是艺术的真实。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六十六中学)

“事实材料”在议论文\记叙文写作中的不同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