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之友 2010年第3期 ID: 147071

[ 万向群 文选 ]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到底如何翻译

◇ 万向群

  《过秦论》是高中《语文》的传统篇目,作者贾谊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秦“百有余年”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揭示了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全文写得汪洋恣肆,雄辩有力,颇有文采,极具感染力。而“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作为全文的主旨句也成为千古名句,广为传颂。然而,这一句应该如何翻译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简称《实验教材》)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教材》(以下简称《普通教材》)却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实验教材》教师用书的翻译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攻守的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啊。《普通教材》教师用书的翻译是:就因为不施行仁义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两种翻译看上去大体差不多,然而,它们之间有一个小小的不同,那就是《普通教材》在译文中加了一个字“使”,这说明在译者看来,句中的“而”表示的是“因果”关系,“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构成了“因果”关系;而《实验教材》的译文没有加“使”,这说明在译者看来,句中的“而”作为一个连词表示的是“转折关系”,“仁义不施”与“攻守之势异也”之间构成转折关系。
  那么,句中的“而”作为连词是表示因果关系还是表示转折关系呢?到底哪种翻译更符合作者的本意呢?由于这个观点是贾谊在对秦由兴而亡的历史叙述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此展开分析。
  作者叙述秦由兴而亡的全过程包含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秦国兴起的阶段,即夺取天下的阶段,也就是文中所说的“攻”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秦国灭亡的阶段,即失去天下的阶段,也就是文中所说的“守”的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从秦孝公时开始叙述。“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其兴起不可谓不迅速。然而,考察历史事实,我们发现,秦人如此轻易地获得西河之外的土地,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即靠“诈力”而获取,决不是依靠施仁义而取得的。有人说,秦国兴起的根本原因是商鞅变法。这是没有错的。可是,考察历史我们知道,商鞅变法从总体上不是使落后的秦国变得文明了,而是使落后的秦国变得野蛮了,“虎狼之秦”的称呼可为一佐证,况且商鞅变法决不能简单地用“仁义”来概括。由此看来,秦国兴起异常迅速,不是由于施行仁义,而是依靠“诈力”(或曰智谋)。
  然后是秦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大,引来九国之师的进攻,最终九国大败,秦国土地日广。这一段文字是作者对历史史实的高度概括。历史上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由此看来,秦国势力的进一步的扩大,也不是施仁义的结果,而依然靠的是“诈力”(或曰智谋)。
  其次是始皇统一天下。文中“振长策”、“执敲扑”、“筑长城”、“却匈奴”等词语已经告诉我们秦始皇统一天下靠的是武力而不是仁义。
  秦国兴起的阶段,即夺取天下的阶段靠的是武力,那统一天下之后呢?“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杀豪杰”、“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信臣精卒”也告诉我们,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后的策略并没有做任何改变,只不过是其以往策略的延续,而其结果却是“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由此看来,作者认为依靠武力是可以夺天下的,但依靠武力不能够守天下,秦国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没有顺应“攻”与“守”的形势变化而改变自己的策略,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根据以上对文章的分析,我们可以判断句中“而”应表示转折关系,《实验教材》的翻译应更符合作者贾谊的原意。作者得出这个结论就是要指出秦国的错误在于没有随着“攻”和“守”的形势变化而改变策略,以致灭亡,从而告诫汉朝统治者,他们经过楚汉相争,夺取天下,建立了汉朝,也处在“守”天下的形势之下,要确保汉朝统治长治久安,就要改变策略,对百姓实行宽松的政策。这也正是作者贾谊写这篇《过秦论》的目的所在。
  如果句中“而”表示因果关系,按照《普通教材》来翻译的话,那么这句话暗含着这样的意思:秦国曾经施行仁义,使得当年攻打六国异常顺利;后来由于不施行仁义,使得夺取天下后又被消灭了。根据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知道,秦国无论是在“攻”还是在“守”的阶段,都没有施行过仁义,因此,这种翻译是不合理的。
  看来,对这句话的翻译,关乎对全文的理解,不可小视。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以这个句子的翻译为切入点,让学生结合全文展开讨论,将起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附中)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到底如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