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087

  

本月阅读模拟题

◇ 庄 丽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4小题。(共28分)
  
  扁平时代的写作
  韩少功
  美国学者托马斯·弗里德曼几年前推出《世界是平的》一书,认为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促成了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同时到来,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他是一个敏锐的观察家,但谈得不够多和不够深的是文化,其中包括文学。“民主化”的文学是否可能?如果说“民主化”意味着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让位于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那么这一前景是否值得万众欢呼,或者是否仅仅值得欢呼?
  这当然是更为复杂的一个问题。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众声喧沸。从原则上说,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不过问题的另一面,是胡说比深思容易,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者至少没有数量上的优势。文化产量中庸质与恶质的占比大大攀升,低端文化产品不仅无法淘汰,还可能日益滚大和做大。一些优秀作品即使生产出来,也可能在过量的文化湮没中,在受众们暴饮暴食式的阅读之后,在食欲不振的这些快餐者们那里,出现影响力的严重折扣。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
  一个“扁平”的世界里多数为王。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些潮流可以修复民众良知,是真理的脱颖而出;有些潮流泯灭民众良知,是泡沫和垃圾的霸道横行。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那么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尚有机会,而冷门的、偏僻的、艰险的、高难的——又常常是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可能缺氧。一种品质趋下的文化诱导机制,在这种情况下几乎难以避免。
  一个“扁平”的世界还有易破难立的特点。特别是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敬畏感随着上帝一同消失。叛逆比服从更流行,权利比责任更动心,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癣,在获得解构主义一番学术装备后更是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一旦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一个扁平的世界就是没有方向的世界,是无深度和无高度的世界。即使有成打的托翁和莎翁再世,他们通常也形同刺猬而不是狮子,是暗然而不是火炬。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显示,高达47%左右的公众已经不信任或不太信任网络。时值二十一世纪,人类有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自由选择权,但为什么从这时起人类倒变得如此犹疑不定、六神无主、手足无措、茫然无计,竟找不到自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如果人类长期处于这样一种文化消费中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那么这种所好即所疑,所乐即所耻、所爱即所憎的左右两难,是不是一种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死机状态?
  也许需要重新启动,重新确定一个方向。
  一个重建精神价值的方向。
  这需要很多人的共同努力,重建一种非权力化和非利益化的文化核心、级差以及组织,即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是的,在这里我愿意重新使用“教化”这样一个词,在人类几百年来钟情于“自由”一词以后,在有效教化与宽幅自由互为条件的奇诡历史之中。
  (摘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6期,有删节)
  1 下列对“扁平时代的写作”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文学“民主化”可能意味着一个无核心、无级差、无组织的面状结构被一个有核心、有级差、有组织的塔状结构取代。
  B 粗品比精品多产,优秀作品在数量上没有优势,并且影响力下降。
  C 溶易失去文化的约束和引导机制,缺乏方向、深度和高度。
  D 拥有文化自由选择权,但缺乏文明教化的正常体系。
  2 下列说法中与文章意思不相符的两项是( )( )(8分)
  A 《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方式和格局随着因特网的廉价推广以及技术、资本、信息三个“民主化”的同时到来而发生着深刻改变。
  B 每一个IP地址自由发声,都可能成为强大的文化媒体,因此,由编辑、审查、批准一类关卡所组成的文化权力体系几近瓦解,优秀作品被低端文化湮没。
  C 如果多数人的理解力构成潮流的边界,大众型和通俗化的真理可能被接受,冷门偏僻、艰险高难但又十分重要的文化探索则容易被冷落。
  D 自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少了几分敬畏,多了几分叛逆。无论左右翼都造反成癖,以至发展到见立必破,打倒一切。
  E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年的统计报告的相关数据说明,在扁平时代,人类找不到内己真正信赖和需要的东西,文化狂欢之下的精神处于死机状态。
  3 根据文意,解释“一旦肠胃已经吃坏了,再多的良药也都无济于事”的含义。(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文意,概述本文作者的主要观点。(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9题。(27分)
  
  笔墨的超越
  ①毛笔、墨是中国书法和绘画的主要工具,原本并无奇特之处,不过分别是由兽毛与熏烧的烟灰制作而成的。但是,在中国的书画艺术史上,它们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②汉代蔡邕说:“唯笔软则奇怪生焉。”的确,毛笔是中国书画成为艺术的关键因素之一。“墨分五色”,足以展现万类的缤纷,更是中国艺术家的常识。毛笔的锥体造型,具有“锋出八面”的能力;墨与水的调和,经过宣纸的洇化,可产生变幻莫测的效果。
  ③笔墨的造型过程一般不可重复,书法和绘画,虽是静态地呈现在纸上,却可以在人们心中唤起强烈的动感。沈尹默说,在欣赏书法时,“不但可以接触到五光十色的神采,而且还会感到音乐般轻重疾徐的节奏”。原本的“墨色”,居然可使人感受到“五光十色”;原本静止的文字,居然可以使人感受到“音乐的节奏”!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艺术,因笔墨的性能,具有了独特的表现能力与艺术魅力。简单的书写或皴擦、普通的黑白两色,竟然以简驭繁、以静寓动,胜过了许多复杂的艺术。宗白华认为:“中国音乐衰落,而书法却取代了音乐成为一种表达最高意境与情操的民族艺术。”其中或有溢美之词,但也足见中国人对笔墨艺术的特殊感情。
  ④这种特殊感情的形成,不仅是由于笔墨造型能力的超妙和奇特。
  ⑤笔墨与文人长相厮守,须臾不离,年深日久,似乎也具有了特殊的性灵。因此,笔可以“歌”,墨可以“舞”,“妙笔”可以“生花”,笔底可走“龙蛇”,甚至文人也被称为“墨客”——工具与人,达成了性灵的相通。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里,笔墨成为文人精神生活重要的呈现手段之一。相传钟繇说过:“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笔迹界破空间,成为人们传达美的手段,于是乎有了中国书法和绘画的文人传统。
  ⑥在这一传统中,笔墨超越了物质的限制,而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外化。朱光潜说:“例如写字,横、直、钩、点等等笔画原来都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这些感受,与其说是一个 普通的欣赏者通过想象、移情获得的,毋宁说是中国人把文化中最核心的观念向笔墨艺术活动持续贯注的结果。
  ⑦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对调笔用墨,有一系列的规范,《弟子规》说:“墨磨偏,心不端。”执笔要求“腕平掌竖”,因为“心正则笔正”,反之“笔正”可见“心正”。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中锋”和“藏锋”,因为“中则正”、“君子藏器”。何以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因为其中包含了精神的期待。明代书论家项穆说:“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笔墨本身不是目的,人的心灵才是目的。看起来似乎是技术性的活动,所寄寓的却是非常深刻的人格修炼的目标。
  ⑧于是“技进乎道”。笔墨的训练转化为道德人格的修炼。黄庭坚认为,苏轼能拨苹于宋代书家,根本原固在于他的道德文章之超卓,“他人终莫能及尔”。而人格的修炼,最终又服从于社会的总体目标,所以项穆又说:“正人心,所以娴圣道也。”孔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观念,在此被落实到了笔墨的揉守中。这种笔墨活动,已经不再以艺术家的培养为鹄的,而以符合文化精神的社会人的塑造为旨归。
  (9)有趣的是,与这种道德目标明确的修炼方武并存的,还有一种游戏的取向,所以“游戏笔墨”成为一个成语——( ),它常常指作文的态度。宋代米芾说:“要之皆一戏,不当问拙工。意足我自足,放笔一戏空。”在这种游戏中,笔墨的艺术成为精神逍遥、心灵栖居的园地,技术的工巧与否并非关键。庄禅的哲学,由此流动于笔墨之中,与道德人格的修炼一样。浸润着中国文人的情怀。
  5 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下列对第④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 “这种特殊感情”指代上文所说的中国人对艺术的赞美之情。
  B “不仅是由于”表明下文将进一步阐述笔墨对于中周人的意义。
  C 在结构上,这一段有承接上面两个自然段,引也下文的作用。
  D 此处独句成段,表达内容更明确,文章层次也显得更为清晰。
  7 第⑤段中加点词“性灵”的意思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联系上下文,填入第⑨段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 因为 B 何况 C 可见 D 虽然
  9 你读完这篇文章后,请归纳文中笔墨的“超越”有哪些方面?(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共30分)
  
  傅永列传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幼随叔父洪仲入魏,寻复南奔。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永乃发愤读涉猎经史,兼有才干,为崔道固城局参军,与道固俱降,入为平齐百姓。
  王肃之为豫州,以永为平南长史。齐将鲁康祖、赵公政侵豫州之太仓口,肃令永击之。永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教云:“若有火起,即亦燃之。”其夜,康祖、公政等果亲率领来斫营。
  东西二伏夹击之,康祖等奔趋淮水。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遂望永所置火争渡。水深溺死,斩首者数千级,生禽公政。康祖人马坠淮,晓而获其尸,斩首并公政送京师。
  裴叔业又围涡阳,时帝在豫州,遣永为统军,与高聪、刘藻、成道益、任莫问等救之。水曰:“深沟固垒,然后图之,”聪等不从,一战而败。聪等弃甲奔悬瓠,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藻徙边,永免官爵而已。不经旬,诏永为汝阴镇将,带汝阴太守。
  中山王英之征义阳,永为宁朔将军、统军,当长围遏其南门。齐将马仙碑连营稍进,规解城围永乃分兵付长史贾思祖,令守营垒,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入,遂大破之。仙碑烧营卷甲而遁。英曰:“公伤矣!且还营。”永曰:“昔汉祖扪足,不欲人知。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时年七十余矣,三军莫不壮之。
  后除恒农太守。非心所乐。时英东征钟离,表请永,求以为将,朝廷不听。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自首见拘此郡!”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后为南衮州刺史。年逾八十,犹能驰射,盘马奋槊,常讳言老,每自称六十九。
  (摘自《北史·傅永传》,有删节)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①洪仲深让之而不为报 ②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B ①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C ①自将马步千人,南逆仙碑 ②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D ①求以为将,朝廷不听 ②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 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B 水量吴、楚兵好以斫营为事 今以钟磐置水中
  C 火既竞起,不能记其本济 其孰能讥之乎
  D 然于御人非其所长,故在任无多声称 大人故嫌迟
  12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傅永有胆有识、智勇过人的一组是( )(4分)
  ①永既设伏,仍密令人以瓠盛火,渡南岸,当深处置之。
  ②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③遂与诸军追之,极夜而返。
  ④贼俯射永,洞其左股,永出箭复人,遂大破之。
  ⑤永每言曰:“马援、充国,竟何人哉?吾独白首见拘此郡!”
  ⑥永独收散卒徐还。贼追至,又设伏击之,挫其锐。
  A ②③⑤ B ①②④ C ①④⑥ D ③⑤⑥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傅永年少时就武艺超群,但20多岁时却不能答对朋友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问题,后来通过发愤读书。终于兼具文武之才。
  B 傅水足智多谋,料事如神,他摸准了南齐入侵之敌的心理,巧置疑标,妙施伏兵之计,一战而大获全胜。
  C 解涡阳之同时,在高聪等人不听从作战意见而导致战败后,傅永没有气馁,而是收拾残兵,利用伏击转败为胜。
  D 傅永临阵勇猛过人,70多岁了还独自率领千余人与前来解围之敌决战,且不顾腿伤冲入敌阵,把敌人打得大败而逃。
  14 翻译下面文言文中的句子及课文中的句子。(14分)
  (1)贼若夜来。必于渡淮之所以火记其浅处。(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官虽微,国家一帅,奈何使虏有伤将之名!
  (4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项羽之死》)(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分)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15~16题。(共15分)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15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诗中“故园便足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9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