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6109

  

四大名著里的“他”

◇ 古傲狂生

  “他”是第三人称,现代汉语里经常出没,可在古汉语系统里“他”却不是主角。“他”是个形声字,本作“佗”。本义是负担,古代、近代泛指男女及一切事物,现代则用于称代自己和对方以外的男性第三者。此外,“他”还有一个重要义项,是表示指称,相当于“别的”、“其他的”,与“此”相对。这也就决定了“他”无论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的第三人称里都不能包打天下。那么四大名著里的第三人称又如何呢?
  《三国演义》里用得最多的第三人称是“彼”,如第三十六回写道:“(单)福曰:‘彼若尽提兵而来,樊城空虚,可乘间夺之。’”这个“彼”指的就是樊城守将曹仁。古人称呼他人时,有时用名,有时用字,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古人称字属尊称,称名则显得有些随便,小说里提到刘备、诸葛亮一般都称玄德、孔明,提到曹操一般则称操,罗贯中的爱憎可见一斑。古人还好以姓氏加公作为尊称,小说里最著名的公就是关公,关公乃后世著名的武圣,民间声望极高,所以老罗为示尊重,言必称“关公”。与之相类的称呼还有“郎”,古人以。郎。称美男子,小说里有两位大名鼎鼎的“郎”,一个是孙郎小霸王孙策。一个是东吴都督周郎周瑜,两位“郎”娶了二乔这对姐妹花,还是连襟。以官职称呼也是古人的习惯,像称董卓为太师,曹操、诸葛亮为丞相,刘备为刘豫州等等。
  《水浒传》中“他”已频繁出现。此外,还有许多其他有趣的第三人称。古人除名字外,还有号,梁山好汉多是草莽,雅号几乎没有,绰号却人手个。于是乎,小说提到宋江,往往说及时雨,提到卢俊义,往往说玉麒麟。这也许是《水浒肯》称谓的一大特色。小说人物谈话时提到某人,一般用“此人”或“这厮”。“此人”就是这人的意思,较为平淡。“这厮”相当于这家伙,县至更为恶劣,说明说话人对这人很反感。
  《西游记》中除用“他”,有时还用“那厮”这个第三人称代词。“那厮”和“这厮”一样。都是蔑称。
  有学者专门统计了《红楼梦》中最常用的第三人称,“他”、“他们”、“他家”和“其”占据前四位。其中,“他”高居榜首。“他家”用得最少。有趣的是,“黛玉葬花”一回《葬花词》几次用了“侬”字。“侬”在旧诗文里是“我”的意思,而在南方方言里是“你”的意思。在古代吴越还用来称“人”。真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称代词。
  也许您会问,为何四大名著里没用“她”这个称谓呢?“她”是五四学者刘半农发明的,是专用于女性的第三人称,罗贯中他们即使想用也没法用啊。
  
  高晓声的文学观
  叶兆言
  
  前辈作家高晓声关于文学的两个观点。一直让我铭记在心。获益匪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高晓声是江苏最火爆的作家,也是全国最有影响的小说家。他从北京领了全国奖回来,电视台前去采访,问他对文学有什么看法。高晓声用一口浓重的乡音回答,说文学吗?是好玩的事。
  这个回答让采访者目瞪口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文学仍然被捧到了不能再高的地位,不说是打击敌人教育人民的有力武器,起码也应该冠冕堂皇地说些什么,把调子再稍稍提高一些,可是被誉为农民代言人的高晓声,很干脆地用了两个近乎犯忌的字,“好玩”。
  文学是要让人琢磨,要让人玩味和把玩。因为很多人的文学太直露,剑拔弩张毫无藏锋,高晓声又表明了自己的第二个文学观点,这就是要潜移默化,要稍稍拐点弯。不能说直截了当不是文学,然而太直截了当,太浅薄了,很可能就不够文学。
  高晓声的两个文学观点都很直白,是对“文学有什么用”的最好解释。文学是热爱文学的人的事业,对于那些不喜欢文学的人,文学一点用都没有,文学也一点都不好玩。文学只对那些准备要感动的人起作用,我们所以感动,是因为我们已做好被感动的准备,是文学搔到了我们的痒处。否则仅仅是把文学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立一个再大的牌坊,也没有任何意义。
  文学作品如果不被阅读,无论什么名著,无论什么大奖,部和垃圾没有太大区别。因此,一个人如果准备从事文学工作,别老想着当鲁迅,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文学。要知道,文学首先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我们自己。不要光想着去拯救别人,而是先要拯救自己,在打算去惊醒愚昧的国民之前,最好是先让自己醒醒酒。

四大名著里的“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