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269

[ 杭振兴 文选 ]   

本月阅读模拟题

◇ 杭振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4题。(共20分,每小题5分)
  活着的遗产——关于民间文化传承人(节选)
  冯骥才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的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于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全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选自《文汇报》)
   1.下列对“传承人”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传承人是自觉地传承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人类前进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遗产并担任传承文化遗产主角的人。
   B.传承人智慧超群,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并在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
   C.传承人所传承的是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生命文化,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其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很难替代的。
   D.传承人由于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后继乏人,后人改换身份三方面的原因而锐减,导致传承线索的中断,致使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类历史进程中,不断创造的精神财富形成的文化遗产,目前通常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大类。
   B.静态的、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除特性不同外,载体不同,价值也不同。
   C.作为农耕时代的产物的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中,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
   D.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主要原因是,民间文化传承人的锐减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物质文化遗产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在历史长河中,它的生命力必将超过无形的、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B.民间文化传承人是德艺双馨的各类艺术家、工匠、技师等,担负着传承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的重任。
   C.在这个世界中,任何古老迷人的民间文化,都将可能被工业文明淘汰掉,或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
   D.随着科技的发展,口传心授而代代相传的传统方式将被高科技取代,因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不再为传承人的锐减而忧虑。
   4.根据文意回答,我们为什么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不超过60字)(3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9题。(共35分)
  界 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公尺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3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就停顿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脱光了衣服,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他裸露在她面前,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匐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5.“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从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作用?(6分)
   答:
  
   6.对文中加横线的自然段描写,简要分析它们的作用。(6分)
   答:
  
   7.文章有两处写了士兵赤裸的形象,蕴含着作品怎样的深意?(7分)
   答:
  
   8.小说到“……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其实也是可以结束的,为什么要加上最后一段作为结尾?请分析小说现在的结尾和倒数第二段作为结尾的不同效果?(8分)
   答:
  
   9.小说以“界河”为题,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0-14题。(共30分,选择题每小题5分)
  自为墓志铭
  徐 渭
   山阴徐渭者,少知慕古文词,及长益力。既而有慕于道,往从长沙公究王氏宗,谓道类禅,又去扣于禅,久之,人稍许之,然文与道终两无得也。贱而懒且直,故惮贵交似傲,与众处不浼袒禓似玩,人多病之,然傲与玩,亦终两不得其情也。
   生九岁,已能为干禄文字,旷弃者十馀年,及悔学,又志迂阔,务博综,取经史诸家,虽琐至稗小,妄意穷及,每一思废寝食,览则图谱满席间。故今齿垂四十五矣,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食于二十人中者十有三年,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人且争笑之。而己不为动,洋洋居穷巷,僦数椽储瓶粟者十年。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典文章,数赴而数辞,投笔出门。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其后公愈折节,等布衣,留者盖两期,赠金以数百计,食鱼而居庐,人争荣而安之,而己深以为危,至是,忽自觅死。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渭为人度于义无所关时,辄疏纵不为儒缚,一涉义所否,干耻诟,介秽廉,虽断头不可夺。故其死也,亲莫制,友莫解焉。尤不善治生,死之日,至无以葬,独馀收数千卷,浮磬二,研剑图画数,其所著诗若文若干篇而已。剑画先托市于乡人某,遗命促之以资葬,著稿先为友人某持去。
   渭尝曰:余读旁书,自谓别有得于《首楞严》、《庄周》、《列御寇》若《黄帝素问》诸编,倘假以岁月,更用绎,当尽斥诸注者缪戾,摽其旨以示后人。而于《素问》一书,尤自信而深奇。将以比岁昏子妇,遂以母养付之,得尽游名山,起僵仆,逃外物,而今已矣。渭有过不肯掩,有不知耻以为知,斯言盖不妄者。
  (选自《自为墓志铭》)
   注:袒禓(xī,赤身露体)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众处不浼袒禓似玩 浼:污染,玷污
   B.举于乡者八而不一售 售:考试得中
   C.一旦为少保胡公罗致幕府,典文章 典:经常从事
   D.辄疏纵不为儒缚 疏纵:放达,不受拘束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藉于学宫者二十有六年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B.而己深以为危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
   C.虽断头不可夺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D.遂以母养付之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渭以“傲”与“玩”来对待权贵、庸众,而其地位卑微,“懒且直”,从而受到众人的非议和嘲笑。
   B.徐渭少年时天才超逸,九岁便能作文,虽屡次应试屡次落第,身世凄苦,却把“食鱼而居庐”的荣华富贵视作危途,不为所动。
   C.徐渭曾入胡宗宪幕府,入幕府典文书,在胡公幕中受到特殊礼遇。由于胡公倚重优容于他,徐渭才不再高傲狂放。
   D.就本文写作特点而言,具有“反讽”风格,作者将自己的那股狂傲野放之气,自己的悲愤郁怒,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冷冷地表现出来。
   3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人谓渭文士且操洁可无死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1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使折简以招,卧不起,人争愚而危之,而己深以为安。(4分)
   答:
  
   (2)倘假以岁月,更用绎,当尽斥诸注者缪戾,摽其旨以示后人。(6分)
   答: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15-16题。(15分)
  柳
  【唐】郑谷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柳
  【唐】唐彦谦
  春思春愁一万枝,远村遥岸寄相思。
  西园有雨和苔长,南内无人拂槛垂。
  游客寂寥缄远恨,暮莺啼叫惜芳时。
  晚来飞絮如霜鬓,恐为多情管别离。
   15.郑诗中两个“半”字和两个“映”字用得很妙,妙在何处?(4分)
   答:
  
   16.郑诗和唐诗中的“柳”都是多情的,但又有不同之处,不同在哪里?(2分)
   答:

本月阅读模拟题
目录

  •  / 杨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