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一位同学邀我去爬一座不知名的山峰。我们坐车来到山下,带上充足的水和零食,徒步向山的更深处行进。
就在我和同学累得气喘吁吁、已经脱离大人们的视线,被落下很远、几乎想要原路返回时,我和她发现了一只白色的、貌似被人遗弃的狗,这一下子又引起了我们的兴趣。这只狗一直保持着与我们的距离,在原本只有三米宽的山路上,如果我们在左边,它就跑去右边;如果我们追它到右边,它又会蹿到左边去。为了引这只狗主动跑来我们这边,我们只好忍痛将手中的零食也分给它一份。可是,这只狗虽然跑了过来,但对食物似乎不感兴趣,只闻了闻就又跑开了。
要说现在狗过得可比人好,那是一点儿都不过分,为了了解这只狗的嗜好,我和同学把身上带的所有零食全开了封,连口香糖都没放过。但得到的结果却令人又好气又好笑:除了巧克力和肉之外,它什么都没碰!
“这狗的嘴怎么这么刁啊?害咱浪费了多少东西呢!这下可好,剩下的可不多了。”我的同伴感慨到。
尽管如此,我和同学仍用肉和巧克力喂它,但很快就“弹尽粮绝”了。狗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看着我们手中的肉渐渐减少,狗的脚步也越来越沉重。在我们彻底没东西喂它后不久,狗不愿意再跟着我们走一步了。而我和同学也没了逗它的兴趣,就加快脚步追赶大人们去了。
令人没想到的是,下山时我们又碰到了它。
它也看见了我们,摇着尾巴跟了过来。在离目的地——一个农家不远的时候,那只狗的行走慢慢变成了小跑,一副很想往前跑却又不想跟丢我们的样子。于是,我和同学也加快了脚步。到了那户农家后,我们才明白狗加速的原因:这里有人在烤肉。
当我们坐下来点餐时,那只狗早已不见了踪影,再看,原来它正对着吃烤肉的那些人摇尾巴呢!我从未见过如此趋炎附势的动物。
那只狗在那边转了很久,似乎什么也没得到,正好我们这边也有肉菜上桌了,它便又摇头晃脑地走了过来。
回想起这只狗一路上的情形,我半开玩笑地对同学说:“看来它以前还是条大户人家的狗呢!真不知道它的这些行为是它学主人的,还是它生性如此。”而同学也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故作深沉地引用了“李宁”广告的一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是呀,仔细想来,连狗都有如此行径,又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
学校: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导师:惠军明
点评:自始至终,小狗不断变换着摇尾巴的对象,只为了向人索要食物。对狗来说“有奶便是娘”,作者对这种趋炎附势的动物极为讨厌和蔑视。文章结尾的反问语气强烈,画龙点睛,直指人类社会,极具讽刺力量。文章描写生动,语言犀利,寓意深刻,读来发人深省。(钟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