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258

[ 文武 文选 ]   

三点导读(1)

◇ 文武

   母爱是一种复杂而细腻的情感,它既温暖如春,又静谧如冬;它既柔情如水,又狂放如山。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紧紧地扯动母亲的心弦。在母性的自然滋润与教育严格雕琢的矛盾冲突下,一首首以母子为主题的交响曲便拉开了序幕,生动活泼,精彩细腻,摄人心魄。几多爱之深恨之切的痛心,几多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困惑,又几多只是当初的惘然?
   文章美点颇多,最美在于,通过一种既独特又颇具共性的日常小事教育,体现出浓浓的母爱。结尾处拨云见海,为读者掀开了一方波澜起伏的母爱心海。这是一种看似不露痕迹却总是欲盖弥彰的情感,在爱的海洋里,总是风过留痕的!
   梳理文章的情感,我们不难发现,里面的那些对孩子的咬牙切齿、不顺眼、生气、忍、上火等等,无不是爱的表现,是爱的种子在母亲的心海激起的涟漪。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这是对母爱最形象的诠释,上帝给予了天下所有母亲一项神圣的特赦,就是用爱心浇灌,对儿女进行适度的打骂教育!正如毕淑敏老师在《孩子,我为什么打你》里所说,母亲的打骂不到万不得已、非打不可的时候,是绝对不实施这项特权的!就如同一个乞丐花掉兜里仅有的几枚硬币那般吝啬;也如史铁生先生在《我与地坛》里说的,任何惩罚在母亲那里都是双倍的,如果打骂和灾难可以替代,每一位母亲都会心甘情愿地为儿女冲上去!
   文章细腻地表达出母亲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所面临的纠结,既想严格要求,棒打出孝子,又担心施之过度,挫伤了孩子敏感脆弱的心灵。母亲是一个多重的角色,是园丁,需要爱心细心呵护;是老师,需要谆谆教导,严格要求;是朋友,需要彼此理解信任;是母亲,需要用无私的爱包容并接受一切……面对正处在青春期的儿子,这位聪明的母亲采取了颇为新颖的教育方式,用温柔细腻的情感,征服了儿子的叛逆,让懵懂初醒的儿子体味到母亲的良苦用心,体悟到慈母大爱的真谛。
   母子连心,心有灵犀,不点自通,嬉笑怒骂皆是情,一点一滴尽是爱。母子情感是世界上最快乐的情感,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没有哪种快乐能与孩子带给母亲的快乐惊喜相比,也没有哪种情感能与母子情感的和谐温馨、持久永恒相媲美。只要慈母在堂,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小孩,永远是母亲的眼中宝、心头肉,永远是她的自豪、快乐;而母亲,也自然是儿女的基石,家的牵挂,灵魂的避风港、栖息地。如果说子女给母亲的快乐是一种背景音乐的话,那么,母亲给子女的快乐,则永远是生命的主旋律!
   大爱无言,大美无形。
  
   品读此文,其乐无穷。生动的细节,活泼的语言,巧妙的结尾,细腻的情感,无不令人满口生香。情感是文章的主线,可以说本文最美在主题情感的凸显,而最难也在主题情感的理解!初读此文,我们都会叫好,但是好在哪里?理解起来并不容易!文章要表达什么主题?应该是最难点。
   文章前半部分都在写孩子的调皮、叛逆、毛病,写母亲的不满和担忧,这是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和母亲都会遇到的共同问题,是教育关注的焦点,因此我们便自然会想到教育的话题上来,加上文章开头正是由老师对孩子的“敲头”教育引起,这更强化了我们的这种认识。再看后半部分,是写母亲转变教育方式,采取怀柔政策,对孩子实行交心教育,并且收效颇佳。母子之间,其乐融融,对快乐的理解更是心有灵犀,是教育得法使然吗?貌似在理,却未免失之偏颇。
   高明的读者,往往会关注并且细细推敲理解文章的标题,因为标题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是精华,是文章的眼睛。本文标题“我以为不露痕迹快乐却满溢”,什么不露痕迹?是快乐!为什么快乐?是孩子带给母亲的那种独特的快乐,是一种持久幸福的快乐,是一种喜、怒、哀、忧都是希望、都是自豪、都是幸福的快乐!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将这种快乐掩藏,而且做到不露痕迹?是因为孩子需要严格教育。在孩子的自然本性和社会属性这对矛盾当中,母亲需要不停转变角色,采取各种方式,融入爱和其它一些必不可少的情感,来对孩子进行教育。溺爱是教育的天敌,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尽量避免爱的干扰,于是,便有了母亲“不露痕迹的教育之乐”,而这种快乐,实际是一种母性体现,是爱的自然不自然流露。
   因此,文章的主题,不是教育,也不仅仅是快乐,而是母爱的赞歌。
  
   1.文章前部分都在写孩子的调皮、懵懂、叛逆,母亲的生气、担忧、忍耐,这和标题之间有何关系?有什么效果?试做简析。
  
   附:参考答案(略)

三点导读(1)
目录

  •  / 杨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