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无疑是最古老的音乐。聆听雨落,只为找寻久逝的古朴、详和与美好。
记得一幅画叫《雨巷》,一袭白衣,一只红伞,一条古巷,整个画面浑然一体,令我印象深刻。那时起,我开始聆听雨落。
老家有河,有船,也有那样的老巷子、老房子。小时候啊,我就坐在小石桥上,听着雨嘀嗒下落,哼着老家的曲调,沉醉其中。
乌青色的瓦片,因为雨的洗刷而显出一缕缕柔和细腻的光泽;青石板街,因为雨的冲涤而显得晶莹剔透;河也因雨更富有活力,雨滴坠入河水的一瞬,发出像“铎”字一样的声音,饱满圆润。整幅画面静静的,丝毫没有尘世的喧嚣,小镇也因雨而显得更加详和。这雨景中,更不乏一种清新与灵动。
檐下,门前,街旁,下雨的时候,雨水从房檐滑下,形成断断续续的水幕,如同竖琴,雨点在门前的石板上打出变化诡异的节拍,奏出清脆悦耳的旋律,使人感到自己完全沉醉于其中,忘记了自我,忘记了一切;等到雨停,阳光触摸你的时候,你才如梦初醒。一场雨,使人感到如同穿梭了沧桑的大半个世纪。
十年,十分之一个世纪,小镇变化巨大:河干了,鱼死了,老房子老街早已变成了“清一色”的水泥路和楼房,路宽了,楼高了,我不认得了……
再听雨,雨也变了,再好的音乐家,你让他去弹一架破钢琴,必定不会好听。没有了碧瓦石街,雨声也失去了灵动,雨水击在水泥墙上,发出阵阵哀怨,死气沉沉的,让人也跟着发愁,“润物细无声”这种感觉到哪里去了?
没有了古巷之雨,诗人是酝酿不成好的诗篇的;没有了古巷之雨,画家是描绘不出好的作品的,人们是体会不到美好的。
再次看到那幅《雨巷》,真的有了一种沧桑之感。人们总喜欢“以假乱真”:因为懒于养花,便制作假花以供观赏;因为惰于绘画而印刷名家之作摆在客厅炫耀。不知何时,可能又会因为怀念过去的雨声而电脑合成出某种声音来聆听。
儿时的故乡的雨,只能成为回忆。但我不会忘记,即使是在喧嚣的都市里,我也会细心找到一种古朴的美,我还会留心生活,不错过每一个短暂而永恒的瞬间。
如果给我一个机会回到过去,我还是想坐在檐下静静地聆听雨落,聆听那天簌之音。
学校:湖北襄阳第五中学
导师:赵冬玲
点评:在小作者看来,雨巷是一种诗意的象征,聆听雨落更是一种诗意的体验。但就像作者所扼腕的,在现代社会,清新自然的东西愈来愈少,诗意也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被消解殆尽,作者在追忆之余,就只能留下意味深长的慨叹了。(含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