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5255

[ 朱莉萍 文选 ]   

三点导读

◇ 朱莉萍

   最早接触到刘亮程,是因为他的散文《对一朵花微笑》:“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摊草惹笑了。”他细腻、真挚、充满诗意的语言吸引了我们的目光,他与家乡的花草树木的倾心交谈,大概正是他乡土之恋的情感流露吧。
   刘亮程的散文意象,总是和乡村有关,这篇《弯曲的乡土路》也不例外。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考,厚重的文字使这一条平凡的弯曲的乡土路,承载了乡村文化的所有内涵,带给人乡情美和哲理美的强大冲击力。
   美在独特的视角。“弯曲的乡土路”是乡土散文或歌曲的主要意象,大多用来表现思乡之情的悠长、绵延。例如《山路十八弯》唱道:“十八弯啊九连环,都连着土家人的梦和盼。”刘亮程不愧是“乡村哲学家”,他在《弯曲的乡土路》中独辟蹊径,把“弯曲的乡土路”当做是“乡村文化”的代表,赋予它乡村文化和哲学的所有内涵。首先,文章第2段具体写了乡村土路的特点及其体现的意义:弯曲的乡土路代表了乡村人在大地上行走的一种方式——绕行。绕过一些东西,因此也保留了很多珍贵的东西。表现出对天地万物的敬重,体现了一种行走的文明。其次,文章第3、4段通过对比,体现了乡村人为人处世的谨慎和敬畏,体现了一种人对大地和自然的崇敬。第三,弯曲的乡土路所代表的这种文明曾普遍存在于我们过去的乡村,但现在正在消失。
   美在深刻的思考。作者不仅赋予“弯曲的乡土路”于乡村文化和乡村哲学的丰富内涵,而且对于它所代表的行走文明曾经普遍存在但现在正在消失的现象给予了深深的忧虑和深刻的思考。记得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提出人要“诗意地栖居”的重要命题,就是告诉人们要建造自己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现代文明的发展难道真的要以牺牲自然、牺牲和谐与尊重为代价吗?“现代科学的高度发展,那使人与自然距离愈来愈远的科学技术,正在以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同步速度,剥离着人类生活的最后一层诗意。”
   美在厚重的语言。文学名家李陀这样评价刘亮程,说“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这种文字的厚重,源自刘亮程倾注其中的挚爱、悲悯、孤独、茫然的乡土情怀和家园意识。刘亮程在文中毫不掩饰自己对乡村的那种眷恋与自豪,不厌其烦地罗列乡土路绕开的事物,表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和友善。同时他也毫不掩饰自己对现代高速公路的不满,他用了“横冲直撞”“无所顾忌”“粗暴和野蛮”的贬义词来形容,表达了农民的坦诚和满心的忧虑。他在追寻乡土生活的同时,也在追寻他的精神家园。
  
   散文往往是“形散而神聚”的,抓住散文的“神”,便找到了打开散文之门的“钥匙”。文中“弯曲的乡土路”既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文章的线索。读到文章第3、4段可能会有困惑,文章题目是《弯曲的乡土路》,作者为什么要花许多笔墨去写伊犁昭苏公路上的一棵大榆树的命运呢?这两段能否删去呢?这是我们理解作品主旨和作者情感的一个难点。
   这篇文章的主体是“弯曲的乡土路”,它代表了“一种行走的文明”,文章同时以笔直的高速公路来代表现代人在大地上行走的粗暴和野蛮。通过对比,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体——弯曲的乡土路,它弯来绕去,不惜耗费时光,为的只是尽量不打扰践踏大地上的事物。更形象地说明现代的高速公路“横冲直撞,无所顾忌”,反映现代人为追求时间和速度而表现出的对自然的粗暴和野蛮的态度。这两个段落还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表明作者对“行走的文明”的肯定,揭示出文章的主旨,并为下文的议论作出了有力的铺垫。
  
   1.读完全文思考,题目《弯曲的乡土路》中承载了怎样的乡村文化和乡村哲学的内涵?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下列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⑴乡土路的弯曲本身代表了乡村人走路的谨慎和敬畏。
   ⑵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人类走直路,追求最短距离、最低成本的心态。
  
   附参考答案:
   1.参考“美点赏析”。
   2.⑴乡村人走路时对脚下的每一个事物都有最起码的尊重,不去破坏它,不去践踏它,而是尽量绕行,宁愿把自己的路走弯曲。
   ⑵①讽刺了现代人急功近利、自私浮躁的心态;②批评现代人行事的粗暴和野蛮。

三点导读
目录

  •  / 杨梦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