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夏秋之交,茅盾因神经衰弱、胃病、目疾等同时发作,足有半年多时间不能读书写作,就在那时,他有了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想法。于是他利用这个机会,访亲问友,广泛地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做了大量的前期创作准备工作。
那时,茅盾经常到表叔卢学博的公馆去,因为那里的客人中,除银行家外,还有南京政府方面的人,要打听政局的消息,卢公馆是个能有所收获的地方。在卢公馆,茅盾听说做公债投机的人曾以30万元买通冯玉祥部队,在津浦线上北退30里,这成为他后来写《子夜》的材料之一。与此同时,茅盾还走访了先前在卢公馆遇到的同乡、亲戚、故旧,了解到许多新的情况,尤其是日本丝在国际市场上与中国丝竞争,使得中国各地的丝厂纷纷倒闭,仅1930年,上海的丝厂就由原来的100家变成70家,镇江、苏州、杭州、嘉兴、湖州等地的丝厂也十有八九相继倒闭,这使他改变了原来主要写丝厂的计划,决定以丝厂作为基点进行创作。他又从同乡故旧的口中知道,1929年中国各省火柴厂宣告破产的达38家之多,这又坚定了他以写内销为主的火柴厂作为中国民族工业因受日本和瑞典同行竞争,而在国内不能立足的原定计划。为了写好丝厂和火柴厂的民族资本家,他再一次去丝厂、火柴厂参观走访。由于小说中要写到公债投机,茅盾找朋友带他进入华商证券交易所实地观察。此外,茅盾还经常从党内的朋友处得到苏区的消息:南方各省的苏维埃红色政权正蓬勃发展,红军粉碎了蒋介石多次的军事围剿,声威日增。随着准备工作的愈益深入,茅盾意识到自己将创作的这部小说,意义十分重大。
茅盾最初计划小说的内容以“都市——农村交响曲”为主,分都市部分和农村部分,都市部分打算写一部三部曲,并且写出了初步提纲,其中,第一部叫《棉纱》,第二部为《证券》,第三部是《标金》。然而,当他写完提纲后就感到这种形式不理想,农村部分是否也要写三部曲?“都市三部曲”与“农村三部曲”又怎样配合、呼应?茅盾觉得要全面描写上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现象,这样大的计划非当时自己的能力所能胜任,因此决定改变计划,不写三部曲而写以反映城市为中心的长篇。于是,他又重新构思写出了一个提要和一个简单的提纲,随后又写了若干册详细的分章大纲。然而,当他根据“分章大纲”写作时,感到规模还是太大,没有一两年时间的详细调查,有些描写无从下手;而且,关于军事行动方面的描写,即使作了调查也未必能写好,因为自己没有在部队工作的经验。最后,茅盾再次缩小写作计划。
1931年10月,茅盾的身体渐渐康复,他觉得写作计划不能再拖下去了,便辞去“左联”行政书记的职务,运用搜集、整理得到的材料,正式开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