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是一种眼、口、耳、脑并用的综合性阅读活动,是与文本的亲近。课文的理解、字词的掌握靠读;语感的领会,主题的把握靠读;学生感情的融入,进入文章角色,更要靠读。可现在的教学现状往往是教师不愿意给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取而代之的是分析和练习,这就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让学生云里雾里,被动接受,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我教《肖邦故园》这篇课文,着力于一个“读”字,让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方法走进课堂,使“读”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首先,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1.整体读与局部读相结合。一篇篇幅相对较长的文章,在课前预习时我布置学生自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文章的篇章结构,并结合肖邦的资料理解文意。通过自读,学生初步梳理了文章的内容,作为肖邦的同胞,作者对肖邦怀有深深的敬意,他选取肖邦故园为切入点,介绍了肖邦故园的历史和现状,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课前预习时,我还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联系前两篇文章,把这篇文章放到这一板块“江山多娇”中整体阅读,《祖国山川颂》以全景式的铺陈宏观上对祖国进行了赞颂,《长江三峡》选取了一个角度“三峡”,运用多种手法——比喻、夸张、拟人等绘声绘色地状写了三峡的奇观,表达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而本文则是通过描写“肖邦故园”、“祖国土”孕育了一位天才音乐家肖邦,来说明祖国对于一个人的价值。
2.精读与泛读相结合。文章的篇幅较长,都采取精读是不现实的,通过泛读,有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确立文章的重点段落也就是课文的四五部分,指导学生结合相关问题精读,品味语言、体悟感情。重点段落的精读又加深了文章的整体认识。
3.理解性阅读与鉴赏性阅读相结合。理解性阅读正对应着课文的泛读,这些段落只要求学生作一般的理解,因此文章的前三部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文中描写肖邦故园特征的词句有哪些?②艺术家的创作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究竟有着怎样密切的联系?③肖邦的哪些举动表现出他对故园的无限依恋之情?鉴赏性阅读则要求学生鉴赏品味文章的语言美,理解重要词句的含义,如理解文中“清流”“玉浆”具体指什么?怎样理解肖邦的音乐是“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品味第五部分中比喻句的妙处,感受如诗如画的春夏秋冬故园美景等。
其次,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师生互动,围绕读开展教学。
1.读中点拨。在阅读品读文章的过程中,教师的点拨常使学生恍然大悟。如关于“玉浆”的理解,不是笼统的理解为肖邦的音乐而是要结合这部分的整体来考虑,主要讲肖邦的音乐带给人们莫大的精神享受。再如对于“花丛中的大炮”,这里就必须考虑到肖邦首先是一个音乐家而不是军人,肖邦对于祖国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波兰深重的民族灾难,“大炮”,虚指强大的精神武器。
2.读中探究。在对重点语段作了鉴赏性阅读之后,我指导学生重新回读课文,结合文章内容,探究文章的主题。学生不但理解了文章的主题,肖邦故园是整个祖国的缩影,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故园孕育了肖邦,是祖国孕育了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爱他的家乡,肖邦更深爱他的祖国。肖邦、肖邦的音乐、故园和祖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并抓住关键语句,知人论世,作了适当的引申,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动听的音乐、优美的文字都是和深深的爱国恋家之情密不可分的”。
3.读中体味。语言的品味,语感的培养,意境的感受,情感的体验等不仅是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分析就能达到的,还必须调动学生的情感,全身心地细细地品味,伴着动听的音乐我让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最华美的部分。
这样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课上书声琅琅,学生热情高涨,教师倍感轻松,教学目标也顺利达成。由此可见,“读”这一传统而有效的教学方式必须回归语文课堂。
季云杰,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泰兴。责任编校:高述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