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2年第5期 ID: 143025

[ 顾迎海 文选 ]   

构建情智共舞的语文课堂

◇ 顾迎海

   当下,语文教育园地里繁花似锦,各种流派百花盛开,但我们很多人在随堂听课中依然发现不少语文课堂呆板枯燥,学生有的噤若寒蝉,一言不发;有的昏昏欲睡,兴趣索然。于是,“高效课堂”这个话题又成了一个备受大家关注的热点。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呢?我想,只有四个字:情智共舞。
   一.用情感滋润课堂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也就是说完善学生个性是新课程改革中义不容辞的责任。赞可夫说:课堂上应该创造出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如何营造和谐愉悦的语文课堂环境,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发扬民主,架设平等对话的平台。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切的语言能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沟通师生的感情,融洽师生的关系。教育需要爱,语文课堂不能没有爱,当我们把期待的目光射入学生的心田,当我们用由衷的鼓励叩击在学生跳动的心房时,学生会如扬起风帆的小船,在语文课堂这片海洋里幸福的航行。他们会在课常上乐此不疲地阅读、探究,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但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我们很多老师在学生心目中不苟言笑,严肃得近乎刻板,这给师生沟通设置了无形的障碍。《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传统的课堂,要求学生身子要坐直,双手要放在桌上,发言要举手,不准讲话。正是这些课堂行为规范,给予学生巨大的压抑和束缚,也造就了不平等的师生关系,所以教师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教师要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这时老师每一期待的目光、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都会使学生感到一种爱的鼓舞,一种情感的交融,从而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
   2.锤炼语言,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如果说,课堂上只有冷冰冰的面孔,没有任何温度的语言谈何有效?心理学认为:严谨的语言使人可信,幽默的语言使人愉快,激昂的语言使人振奋,形象的语言使人清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锤炼语言艺术,用精湛的语言变无趣为有趣,变无声为有声,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乐学、会学、善学。在提问性语言中,我常用“谁还能提出不同的办法?”“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广泛发表意见,只要能说服对方就行”“接下来请同学们当老师考考我”“老师相信你能行”等激励性语言来创设思维的氛围,激发求知的欲望。而在评价性语言中常用下列语句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真是个金点子!”“你就是与众不同!”“你有一双慧眼,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多了不起呀!”“看来你很有文学细胞!”“你说得非常精彩,比老师说的更有道理!”“这一遍比前一遍好多了,再读一遍会更棒!”“看了你们的表演,我想中国电影拿奥斯卡金奖的日子真的不远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够随时把握学情进行精彩的点评。教师适时、适度的点评,是师生心灵的对话,是思维火花的碰撞,也是更高层次的智慧引领。
   二.用智慧激活课堂
   情感是建构高效语文课堂的首要因素。然而,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激情投入,真情付出,它更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创造。国际未来学研究所儒佛内尔博士说过:“明天的资本,就是智慧。”智慧是力量的源泉,智慧是创造的源泉。我们要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课堂注入新鲜血液,让课堂成为学生智慧之旅。
   1.创设情景,增加学习的新奇感受。
   情景是指具体场合的情形、景象,是人们活动的特定舞台。情景作用于人的感官,产生一系列心智活动。情境创设怎样才会有效?一般来说,所创设的情境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开放性等,就是有效的。简单的说,创设情境能够进入作者写作要达到的“境界”,使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谜语法(适用于生字教学)、歇后语法(适用于词语教学)、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与新课简介)、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主要内容)、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较系统理解课文)、表演法(适用于对文章思想、人物感情的理解)、直观法(适用于作文教学),以及教师的形体动作设计、变换教学模式、重组教学形式和手段,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增加新奇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的熏陶,进行素质教育。
   2.巧设问题,拨动学生思考的心弦。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喜开始的”,不问一个为什么,什么东西也学不到。法国著名文学家巴尔扎克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明家都应归功于此,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实现教学目标,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及关键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补充完善学生的质疑。教师设疑,贵在一个巧字,在内容和时机上要精心策划。不少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设疑经验:有时为激发兴趣而设疑;有时为教材的主题而设疑;有时为教材重难点而设疑;有时为解决问题而设疑;有时为巩固深化知识而设疑;有时因承前启后,为后读课文埋下伏笔而设疑……设计别具一格、悬念丛生、耐人思考的问题,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手段。
   3.提倡质疑,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不断的“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语文教材有着丰富的内涵,答案并非只有一个,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穷根究底,对学生所提问题不要急于作答,而是启发指导学生去研读课文,分析比较,研究探索,寻找答案。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要鼓励学生启迪智慧,换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寻与众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之外,对教师的讲解欢迎提出不同意见甚至反驳意见。学生的答案角度不同,可能是幼稚的、片面的,但这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慧力量探究到的不同结果。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一锤定音,也不要简单的给予否定和责备。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只要言之有理,我们教师都应予以肯定。这样就可把学生从不会质疑、不愿质疑,逐渐培养成为勤于质疑、乐于质疑、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真正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要能顺势把握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标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因此,面对“生成”,教师不但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更要在随机应变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为生成提供条件,鼓励生成。
   4.捕捉灵动,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老师不仅要成为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更要长着一双慧眼,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刻关注学生那灵动思想的产生。这灵动的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知识的疑问,二是对知识独到的理解和感受。这灵动的思想可能是直觉,也可能是综合推理,有时也会是异想天开,其特征是与众不同。如果老师放弃了那双举起又放下的手,忽视了那张欲言又止的嘴,那么就不会出现这没有预设的精彩和自发的掌声,学生智慧的光芒、创新的火花也许从此消灭。如果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寓有形的预设于无形而动态的教学之中,真正融入互动的课堂,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里涌现出来的各类信息,随时把握学生那灵动的思想,并做一个动态生成的推进者,努力尝试着把灵动思想浓墨重彩的张扬,扩大这些思想以及有灵动思想的学生数量,那我们学生的进步将是整体的、快速的,我们的课堂也将因为学生的灵动而体现着生命的灵动。
   总之,高效的课堂,是流淌感情、充满智慧的课堂,是教育思维和教育情感互动的产物,是师生情智互动共生的过程与结果,是以心灵塑造心灵、以智慧启迪智慧的课堂。让我们怀着语文教学的理想去追求高效的语文课堂。使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射,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得到完善,走向大气,走向洒脱,走向睿智,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情智共舞的家园。
  
   顾迎海,语文教师,现居江苏海门。责任编校:秦晓燕

构建情智共舞的语文课堂